Page 79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79
分发挥河湖长制等体制优势,多方面合作开展洪涝风险管理,构建部门间高效协作机制;④健全和完
善 “四预” 措施,强化汛情预报预警能力,提升防洪除涝运行、管理、决策和指挥的信息化和智能化
水平;并重视提高公众对洪水风险的认识和紧急应变能力。
4 结论
粤港澳大湾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有力支撑了防洪减灾能力的整体提升,但海平面上升、台风暴
潮频发和极端降雨强度加大使大湾区面临的城市洪涝灾害情势严峻。本文分析了典型城市洪涝现象并
概括了大湾区洪涝的特征,对大湾区降雨、台风暴潮、海平面变化等洪涝问题驱动要素进行了分析,
结果可为大湾区防灾减灾工作提供重要参考。主要结论如下:
( 1)强锋面雨和台风雨是引发大湾区城市洪涝的主要原因。大湾区洪涝的特征包括珠三角网河区
水动力条件复杂、广东省汛期时间长、受台风暴潮威胁严重、存在季节性高海平面期等。
(2)近 100多年大湾区的年降雨量、降雨日平均雨量、暴雨日数及暴雨日降雨量占全年比例都波
动增加,其中年降雨量 10年滑动平均值的波动波长约为 26年;近 10年广州、东莞、惠州汛期降雨量
占全年比例达 81%;大湾区城市降雨呈现增多且趋于集中的态势。
(3)近 20年的数据表明,大湾区城市群呈现出 “热岛效应”,温度与城镇化率有一定正相关性,
且各城市 30年温度统计值上升趋势明显并与降雨量变化密切正相关;但各城市降雨量与其城镇化率
的关系并不明显,由于地理位置的影响,降雨主要分布在沿海城市如香港、江门、珠海。
( 4)近 10年为大湾区带来明显降雨影响的台风有 47场,主要在大湾区以西登陆,发生在 6—10
月;为江门、香港带来暴雨及以上降雨的场次最多,分别为 35、30场;但仅约半数台风暴雨在天文
大潮期发生。
( 5)近 40年珠江口沿海海平面上升速率高于全国水平,预计未来海平面上升将会加剧大湾区洪涝
事件的发生频率和灾害程度。
参 考 文 献:
[ 1] 胡鑫伟,陈文龙,宋利祥,等.粤港澳大湾区城市暴雨洪涝防治能力现状与韧性防治对策[J].中国防汛
抗旱,2021,31(11):20 - 25.
[ 2] 陈豪,姜宇,张亮亮.粤港澳大湾区韧性内涝防治体系研究[J].中国防汛抗旱,2021,31(4):25 - 30.
[ 3] 自然资源部海洋预警监测司.中国海平面公报[R].2020.
[ 4] 陈文龙,徐宗学,宋利祥,等.基于流域系统整体观的城市洪涝治理研究[J].水利学报,2021,52(6):
659 - 672.
[ 5] 中共中央、国务院.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R].2019.
[ 6] 国务院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城市内涝治理的实施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21
(13):9 - 13
[ 7] 广东省防汛抗旱防风总指挥部.广东水旱风灾害[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1997.
[ 8] 张建云,王银堂,贺瑞敏,等.中国城市洪涝问题及成因分析[J].水科学进展,2016,27(4):485 - 491.
[ 9] 徐宗学,叶陈雷.城市暴雨洪涝模拟:原理、模型与展望[J].水利学报,2021,52(4):381 - 392.
[10] 张建云,李纪生.水文学手册[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
[11] HOUJ,HANH,QIW,etal.Experimentalinvestigationforimpactsofrainstormsandterrainslopesonlowim
pactdevelopmenteffectinanidealizedurbancatchment[J].JournalofHydrology,2019,579:124176.
[12] 徐宗学,程涛.城市水管理与海绵城市建设之理论基础———城市水文学研究进展 [J].水 利 学 报,2019,
50(1):53 - 61.
[13] JACOBSONCR.Identificationandquantificationofthehydrologicalimpactsofimperviousnessinurbancatch
ments:areview[J].JournalofEnvironmentalManagement,2011,92(6):1438 - 1448.
[14] QINH P,LIZX,FUGT.Theeffectsoflowimpactdevelopmentonurbanfloodingunderdifferentrainfallchar
— 8 3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