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0 - 2023年第54卷第1期
P. 100
间带干湿循环 [12] 或河口区等浅水区域时,背景水温通常呈现出高度的空间非均匀性,并受潮汐、太阳
辐射 [11] 等外部因素的影响而不断变化,已有的背景水温处理方式未反映物理作用机理,取值存在随意
性和不合理性,以致从温排水原型观测资料难以准确评价温升影响范围。鉴于温排水扩散范围影响因
素的复杂性,采用水面监测、遥感观测和数值模拟手段相结合的方法 [13 - 14] ,有助于获取更为准确的评
价结果。
影响海岸带水温的热交换涉及近岸水体与外海水体的对流交换、近岸水体与大气和底床的界面热
交换等多种机制。大范围海区水温模拟,常采用三维水动力数学模型,主要考虑海流以及大气强迫作
用 [15 - 17] ,水温模拟精度通常在 1℃左右。近岸温排水评价,主要关注电厂温排水造成的 1℃及以上温
升区范围,对水温模拟分辨率和精度的要求更高。吴玲娟等 [18] 基于三维水动力 ROMS模式,建立从
西太平洋到中国黄、渤海近岸海域的四重嵌套温盐流模型,与海洋站观测表层海温对比得到 72小时
预报误差小于 0.66℃。Salgueirod等 [19] 利用嵌套网格技术将局部三维水动力模型嵌入区域海洋模型中
模拟温排水扩散,固定点验证结果显示排水口附近计算比实测水温平均高出 1℃(受温排水排放量模
拟不准确影响),外围对照点比实测平均低 0.4℃。上述研究表明利用嵌套网格技术将海区模拟过渡到
近岸高精度模拟具有可行性。
本文采用多重嵌套网格技术,建立水文和气象场耦合作用下的热输运数学模型,模拟海域水温跨
尺度动态演变过程,并结合潮汐、潮流、海面遥感温度场观测数据,提出了非均匀海域背景温度场条
件下电厂温排水影响范围的分离方法,并应用于某滨海电厂的温排水影响后评估。
2 模型方法及计算条件
数值模拟采用 Delft3D三维水动力模型,该模型基于 Boussinesq和垂向静水压力假定,水平向采用
曲线坐标系,垂向采用 σ网格,变量布置在交错网格上,数值离散采用有限差分格式,采用 ADI方法
求解,模型控制方程及求解方法详见 Delft3D - Flow模型手册 [20] 。该模型适用于近岸海域和河口水动力
和温度场模拟研究,在国内外已有广泛应用。与以往计算温排水增温效应的模型不同,本次模拟海气
交界面实际的热通量值,自由表面总的热通量 Q 采用下式计算:
tot
Q = Q - Q - Q - Q co (1)
sn
tot
ev
eb
式中:Q 为太阳辐射通量;Q 为有效长波辐射通量,为水体向外辐射与大气辐射之差;Q 和 Q 分别
sn eb ev co
为水体蒸发和对流散热通量。本次太阳辐射通量采用已知值,其余热通量采用 Delft3D提供的海洋散
热模型计算,具体如下:
2
4
Q = εσ T(0.39 - 0.05 e)(1 - 0.6F) (2)
槡
c
eb
a
s
cU + kL 珋 )(q - q) (3)
ev V s V ρ a s a
Q = (L ρ a e 10
ccU + k 珋 c)(T- T) (4)
Q = ( ρ a p H 10 s ρ a p s a
co
- 8 2 4
式中:ε 为发射系数;σ为 Stefan - Boltsman常数,取值 5.67 × 10 ,J?(m sK);T为表面水温,K;e
s a
6 3
c
V
为水汽压,hPa;F为云量系数;L为蒸发潜热,L = 2.5 × 10~2.3 × 10T,J?kg;ρ a 为海面上 10m处
s
V
空气密度;U 为风速;q和 q为饱和空气比湿度和 10m高空气比湿度;c为 Dalton数,取值 0.0015;
10 s a e
k为热传导系数,与空气密度垂向分布有关; 珋 为海面到 10m高空平均空气密度;c为空气比热,取
p
s
ρ a
值 1004.0,J?(kgK);c为 Stanton数,取值 0.00145;T为海面上 10m高处空气温度。
H a
案例厂址位于渤海辽东湾东海岸(图 1),计算域选取整个渤海湾,模拟水文气象耦合场作用下的
海区水温实时过程,为了提高近区的分辨率采用了 4重嵌套网格,其中大区域模拟外海边界范围如图
1中①所示,通过②区和③区过渡逐渐缩小到电厂周边局部小区域④,小区域离岸方向约 6.5km,顺
2
岸方向约 14.5km,模拟面积约 90km 。①区域网格平面尺度平均为 5000m × 5000m,第②区域平面网
格尺度为 1100m × 1100m,第③区域平面网格尺度为 220m × 220m,第④区域平面网格尺度为 44m ×
44m ,模型平面采用正交曲面网格,垂向采用 σ网格,为了兼顾模拟精度和计算效率,分为 6层。大
范围海域地形采用航海保证部最新海图数据,厂址周边局部海域采用 1∶10000实测地形以提升水动力
— 9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