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2023年第54卷第4期
P. 25
图 6 多电源负荷分配结果 图 7 火电负荷曲线优化迭代过程
家峡、公伯峡、积石 峡 5座电站 耗水 率相 较实 际 运 行 分 别 降 低 了 0.90%、0.62%、2.44%、4.61%、
2.14%。详见表 3。其中,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 3座电站优化效果较突出,但龙羊峡、拉西瓦两座
电站并没有显著提升,主要原因包括两方面:首先,龙羊峡和拉西瓦机组性能较好,日负荷率较高,
加之下泄水量约束影响,因此耗水率优化空间有限;其次,龙羊峡和拉西瓦的开机台数要求较高,进
一步压缩了两电站的优化空间,使得两座电站在梯级容量效益中受益较少。
表 3 黄河上游梯级电站典型日优化调度结果
评价指标 龙羊峡 拉西瓦 李家峡 公伯峡 积石峡
实际装机利用率?% 65 71 1) 38 51 50
3
实际耗水率?(m ?(kWh)) 2.77 1.92 3.44 3.96 5.76
3
优化耗水率?(m ?(kWh)) 2.75 1.91 3.35 3.77 5.64
优化幅度?% 0.90 0.62 2.44 4.61 2.14
最小开机台数 3 3 2 1 1
注:1)由于拉西瓦电站承担一定的常规旋转备用容量,此处装机利用率 = (平均出力+ 备用容量)?装机容量。
4.3 容量效益和水头效益优化效果分析 梯级水电站可以通过站间负荷分配、改变蓄放水次序提高电
站发电水头,发挥水头效益;同时,通过优化梯级水电站开机方式,提高各电站机组运行效率,发挥
容量效益。本文提出交错逐步优化算法实现了容量效益与水头效益的协同优化,在典型日 11月 18日
优化结果中发电量由初始解 1.02亿kWh提升至 1.04亿kW,优化幅度由 1.35%提升至 2.63%。
( 1)容量效益优化效果。在机组开机方式方面,传统水调方案采用保守的开机策略(多开机组)且
未充分考虑机组特性以及所处于的运行区间。优化方案根据负荷特性、机组状态确定梯级水电站开机
机组组合,有效降低了机组在线时间,解决了保守开机策略引起的效率低下问题。在黄河上游 5座电
站中,除了拉西瓦电站机组在线时长略增 1.02%,龙羊峡、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 4座电站机组在
线时间分别下降了 0.34%、19.53%、38.59%、29.17%。
在站间负荷分配方面,原本的单一电站调峰调频模式造成了梯级水电站开机容量的浪费。本文所
提方法通过梯级水电站联合调峰,有效降低了梯级水电站低效运行时间。如图 8所示,除了拉西瓦电
站外,剩余 4座电站出力波动幅度呈增加趋势,更大程度参与了电网的调峰调频指令。相比较实际运
行中主要由拉西瓦电站承担电网负荷变化的情况,机组低效运行时间显著降低。在机组在线时间降低
和梯级联动承担负荷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梯级电站低效运行时间降幅达 48.75%,龙羊峡、拉西瓦、李
家峡、公伯峡、积石峡 5座电站低效运行时间分别减少42.10%、2.5%、57.14%、99.23%、83.87%。
( 2)水头效益优化效果。拉西瓦电站优先进行放水提高下游水头敏感电站发电水头,拉西瓦电站
上游平均水位下降 0.28m,李家峡、公伯峡、积石峡电站上游平均 水位 分别 提升 0.13m、0.07m、
0.17m。典型日各电站机组运行方案以及水位过程见图 8。
4.4 多层级多目标均衡关系分析 本文涉及电网、梯级、电站等 3个调度层级多个不同的调度目标,
不同调度目标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本文在建立多层级多目标调度模型的基础上,
进一步通过分析火电负荷距、水电发电量以及机组低效运行时间等 3个关键指标之间的相互影响,
— 4 0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