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5 - 2023年第54卷第4期
P. 75
水 利 学 报
2023年 4月 SHUILI XUEBAO 第 54卷 第 4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3)04 - 0451 - 10
1985—2020年京津冀平原水面面积演变特征及归因分析
2
1
1
3
1
王庆明 ,张 越 ,窦 鹏 ,赵 勇 ,李恩冲 ,马梦阳 1
(1.流域水循环模拟与调控国家重点实验室 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北京 100038;
2.水利部水利水电规划设计总院,北京 100120;3.北京市水科学技术研究院,北京 100048)
摘要:在国家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要求下,分析京津冀平原区长序列水面面积变化特征及变化原因,有助于科学
制定区域生态补水量及预测补水效果。研究通过 3期土地利用数据融合确定了京津冀平原区的水域面积,基于
GEE(GoogleEarthEngine)云平台提取了 1985—2020年京津冀平原区长序列水面面积,并分析了水域面积填充率
及水面面积演变原因。结果表明,京津冀平原区水面面积呈增加趋势,与 1985年相比,2020年中部平原区水域
面积填充率由 3.6%增加到 18.5%,滨海平原区水域面积填充率由 30%增加到 45%;生态补水是河湖水面面积增
2
加的主要原因,2020年较 2001年 中 部 平 原 区 水 面 面 积 增 加 了 176km ,本 地 和 南 水 北 调 生 态 补 水 的 贡 献 占 到
84%。进一步以河湖复苏为目标,从水域面积填充率的角度设置了不同情景,分别估算了不同情景下的河湖生态
需水量,为未来生态补水计划提供参考。研究成果系统分析了京津冀平原区水面现状及生态补水的效果,对京津
冀平原区开展合理河湖复苏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水域面积;水面面积;GEE云平台;填充率;生态补水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20766
中图分类号:TV213
1 研究背景
根据第三次全国水资源调查评价成果,1980年以来京津冀平原是我国河湖生态退化最严重的地区
之一 [1] ,1990年代以来,京津冀经济社会发展用水量激增,又遭遇连续十余年的枯水期 [2] ,生态用水
被大量挤占,几乎导致京津冀平原 “有河皆干”,几个重要湖泊也仅依靠人工补水维持最小的流量或
水面面积 [3] 。2014年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为地区河湖生态修复提供了有利条件,一方面京津冀
地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由本地水置换为南水北调水。截止 2021年,南水北调水供给量已经占到京
津冀地区城市生活、工业用水总量的 79% [4] ;另一方面,南水北调工程生态补水也开始实施,自 2018
年始,水利部协调京津冀三省市已连续 5年开展华北地区生态补水,截止 2022年 7月,南水北调中线
一期工程已累计生态补水超过 89亿m 3[5] 。2021年水利部印发关于复苏河湖生态环境的指导意见和实
施方案,明确要求 “到 2025年海河流域被挤占的河湖生态用水得到一定退还,大运河、滹沱河、永
[6]
定河等重点河流力争实现全线过流,萎缩干涸的重点湖泊水面得到一定恢复” 。
京津冀平原河湖生态复苏需要明确两个参数,一个是存在的水域面积,即 “盛水的盆” 有多大,
另一个是实际的水面面积,即 “盆里的水” 有多少。水域属于土地利用的一种,是估算河湖生态需水
量的基础,水域面积不受降水条件影响 [7 - 8] ,而与土地开发利用方式有关。水面面积变化则较为剧烈,
驱动因素也更为复杂,与降水、蒸发、人工补给、地下水位等多种因素相关 [9] 。京津冀平原区河渠、
湖泊以及坑塘等水域面积有多大,里面的水有多少,河湖复苏还需要多少水等问题目前还没有清晰的
收稿日期:2022 - 09 - 22;网络首发日期:2023 - 03 - 01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30228.1120.003.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200204);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25093)
作者简介:王庆明( 1987 - ),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水循环过程模拟解析研究。E - mail:wangqm@iwhr.com
通讯作者:赵勇(1977 - ),博士,正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二元水循环演变机理研究。E - mail:zhaoyong@iwhr.com
— 4 5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