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2023年第54卷第7期
P. 111

水  利  学  报

                2023年 7月                            SHUILI  XUEBAO                          第 54卷 第 7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3)07 - 0869 - 11

                           长江流域六省(市)夏秋季生态干旱综合强度评估



                               姜田亮     1,2 ,屈艳萍    1,2 ,吕 娟    1,2 ,粟晓玲    3,4 ,董蓉蓉    3,4
                                    (1.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 防洪抗旱减灾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2.水利部防洪抗旱减灾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北京 100038;
                                      3.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水利与建筑工程学院,陕西 杨凌 712100;
                                4.西北农林科技大学 旱区农业水土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陕西 杨凌 712100)


                摘要:2022年的长江流域大旱对农业、能源、生态等方面产生了严重影响。8月 11日,水利部针对干旱影响最
                为严重的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启动了抗旱 IV级响应,有关六省(市)生态系统受
                旱程度的定量评估亟待开展。鉴于此,本研究基于标准化生态缺水指数和改进的归一化差异水体指数,分别评
                估了干旱对六省(市)陆地和水域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基 于 干 旱 事 件 特 征 分 析 研 究 区 夏 秋 季 生 态 干 旱 综 合 强
                度的年际变化,最后探讨了 2022年生态干旱的主要原因。结果表明:(1)6月为生态干旱的起始阶段,7—9月
                陆地系统生态干旱严重程度和影响范围均不断增加,10—11月随着降雨量增加、植被需水量减小,干 旱 缓 解,
                水域系统生态干旱不断加重并持 续 至 11月;(2)1982—2022年 六 省 (市 )生 态 干 旱 综 合 强 度 呈 波 动 增 加 态 势,
                2022年均达到或接近历史同期的最大值,高强度区的面积占比高于历史平均水平的 67.4%;(3)2022年降水和
                地表水偏少导致的低生态供水强度,与高温日数较 长 导 致 的 高 生 态 需 水 强 度 相 叠 加,引 发 了 1982年 以 来 最 为
                严重的生态干旱。
                关键词:长江流域;生态干旱;演变特征;干旱综合强度
                中图分类号:S423                                               doi:10.13243?j.cnki.slxb.20220880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2022年 6月份以来,长江流域持续高温少雨、江河来水偏少,导致流域许多中小型水库蓄水不
              足、湖泊水位持续降低、多地缺水缺墒                   [1] 。进入 7月份,长江流域的洞庭湖、鄱阳湖水位较常年同期
              偏低 4.85~6.13m,水域面积较 6月缩小 3?4,对生态造成严重的负面影响                          [2] 。8月 11日水利部发布旱
              情通报,并针对此次干旱影响最为严重的安徽省、江西省、湖北省、湖南省、重庆市和四川省等长江
              流域六省(市)启动干旱防御 IV级响应                [3] 。目前关于气象干旱影响下的水文干旱和农业干旱的评估手
              段已日趋成熟,相关部门和学者已从干旱成因、发展过程和预测预警等方面开展了全面剖析                                             [4 - 5] ,然
              而对于此次干旱产生的生态影响仍缺乏有效的定量评估。
                  目前生态干旱的研究仍处于起步阶段,为应对干旱引发的生态风险,美国人 与 自 然 合 作 组 织
              ( SNAPP)最早提出了生态干旱 的 概 念, 即 “由 自 然 或 人 类 管 理 引 发 的 周 期 性 供 水 不 足, 导 致 植
              被正常生长发育的水文气象条件发生变化,使受水分胁迫的植被与其生存的土壤环境构成旱生 环
                                                        [6]
              境,进而反馈至其他系统的综 合 复 杂 过 程 ” 。 随 后 Crausbay等                     [7] 、 Munson等  [8] 和 粟 晓 玲 等  [9]
              都从不同角度完善了生态干旱概 念。 金 菊 良 等                    [10] 认 为 干 旱 的 定 义 和 指 数 构 建 应 厘 清 致 灾 因 子 和


                 收稿日期:2022 - 10 - 26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2021YFC3000203);水利部水旱灾害防御创新团队项目(WH0145B042021)
                 作者简介:姜田亮(1993 - ),博士,工程师,主要从事生态需水及生态干旱研究。E - mail:jiangtl@iwhr.com
                 通信作者:屈艳萍(1981 - ),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干旱灾害及抗旱减灾研究。E - mail:quyp@iwhr.com

                                                                                                —  8 6 9 —
   106   107   108   109   110   111   112   113   114   115   1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