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3 - 2023年第54卷第9期
P. 33

根据表 4的破坏荷载试验结果、立柱截面尺寸、各部分弹性模量和平面应变假定,可以近似得到
                                                ,进而可由上式反推出两种立柱的钢筋侧向支撑刚度 k,结果见
              相应的钢筋分载力 P和临界压应变 ε r
                                 r
              表 5。
                  如能假设侧向支撑刚度 k与保护层厚度呈线性关系,则对于工程中常见的保护层厚度为 15cm
                                                                                    - 2
              的单层 配 筋,可以由表 5中 k的推算结果外推出相应的 k为 1.478N·mm ,对应的临界压应变为
                      - 6
              1583 × 10 。
                                          表 5 由立柱压缩试验推算的钢筋压杆变形参数

                                                                                                          - 2
               立柱编号 最小保护层厚度?cm 破坏荷载?kN           钢筋分载力 P r ?kN   临界压应变 ε r     半波数参数 Δ 侧向支撑刚度 k?(N·mm )
                  2          5          1648         72.8         1158 × 10 - 6  2.603           0.841
                  3          8          1843         81.4         1295 × 10 - 6  2.762           1.032


                                             表 6 混凝土立柱破坏时的最大压应变
                                       局部最大压应变                                 最大平均压应变
                 立柱编号
                                     位置               测试值               位置               测试值        平均值
                                                                第二层面 5号(正面)应变计          1256 × 10 - 6
                    1        第三层面 11号(背面)应变计         1908 × 10 - 6                                1303 × 10 - 6
                                                                第二层面 7号(背面)应变计          1350 × 10 - 6
                                                                第五层面 17号(正面)应变计         1648 × 10 - 6
                    2        第五层面 17号(正面)应变计         1648 × 10 - 6                                1204 × 10 - 6
                                                                第五层面 19号(背面)应变计         763 × 10 - 6
                                                                第二层面 5号(正面)应变计          1865 × 10 - 6
                    3        第二层面 5号(正面)应变计          1865 × 10 - 6                                1287 × 10 - 6
                                                                第二层面 7号(背面)应变计          709 × 10 - 6


              3.3 应变试验结果分析 首先各立柱破坏时不同传感器测得的最大压应变见表 6,其中 1号素混凝土
              柱共埋设三层传感器,其中一、二、三层截面分别距立柱顶面为 10cm、100cm和 180cm;2号柱和
              3号柱均埋设 5层 传 感 器,其 一 到 五 层 截 面 分 别 距 立 柱 顶 面 为 10cm、50cm、100cm、140cm 和
                                                                               - 6
              180cm。从表 6中看出,各柱的混凝土局部最大压应变都小于 2000 × 10 ,以 1号柱压应变最大,3号
                                                                    - 6
              柱次之,2号柱最小。如以 1号柱的压应变最大值 1908 × 10 为对比基础,则 2号柱和 3号柱压应变削
              弱系数分别为 0.86(1648?1908)和 0.98(1865?1908)。再次说明钢筋保护层厚度越大,钢筋对柱体承载
              能力的影响越小。同时 1号柱、2号柱、3号柱混凝土的较小压应变和较大压应变比值分别为 0.93、
              0.46、0.38,说明素混凝土立柱的截面应变分布基本均匀,而钢筋混凝土立柱的截面应变分布明显不
              均,且以 3号柱为最不均匀。对于前面表 4中 3号柱引伸计给出的极限压应变最小,经与表 6对比可
              知引伸计得到的应变并不是立柱的最大压应变,这与 3号柱较大的应变分布不均有关。
                  进一步分析以最小保护层厚度 5cm的 2号柱为例,以截面力 P(见式(2))、所在截面曲率 K(见
              式( 3))、所在截面钢筋平均应变与钢筋部位混凝土应变的比值 ξ (见式(4))为参数,根据各截面的应
              变计测试结果详细分析偏心配筋钢筋混凝土柱的变形特性。
                                                       EA
                                                               +
                                                    P =   ( ε 正面 ε 背面 )                                 (2)
                                                        2
                                                              -
                                                       ε 正面竖向 ε 背面竖向
                                                    K =                                                 (3)
                                                             D
                                                               +     )
                                                      0 .5( ε 钢正面 ε 钢背面
                                              ξ =                                                       (4)
                                                 0.755 ε 混凝土正面  + 0 .245 ε 混凝土背面
              式中:假设截面力 P的立柱压应变沿截面线性分布,E取表 4实测的压缩模量,A为立柱截面积;D
              为正面和背面间距,对于立柱取立柱截面宽(即 24.5cm),对于钢筋取钢筋直径(即 2cm);ξ 是根据
              立柱应变的截面线性分布和正背面观测值、以保护层厚 5cm及立柱截面宽(即 24.5cm)内插出钢筋中

                                                                                                   0
                                                                                              —   1 4 3 —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