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8 - 2023年第54卷第9期
P. 38
仁练等 [9] 使用被动热成像技术(Infraredthermography,IRT)探测了土石堤坝的渗漏过程,初步探索了 IRT
在土石坝渗漏识别方面的应用。ThomasCelano等 [10] 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对地震后的教堂进行了动态监
测,并以此为基础对其进行了非破坏性结构评估和有限元建模。金林等 [11] 成功将红外热成像技术应用于
探测抗滑桩的土拱效应,证明了从能量角度研究抗滑桩等防治结构的作用机制成为可能。目前,从能量视
角分析结构破坏的过程仍处于起步阶段,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应用中具备广阔的研究空间。
针对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现有的量测手段不具备实时、具象化识别模型破坏的能力,且易对模型
结构状态造成影响等问题。本文采用红外热成像技术对胶凝砂砾石坝( Cementedsandandgraveldam,
CSG坝)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的破坏过程进行实时监测,通过分析破坏试验过程中地基结构面的温度
变化及规律,从而确定模型的破坏模式及破坏机理。该研究结果证明了红外热成像技术在地质力学模
型试验中应用的可行性,为其提供了一种无损、具象化的新监测方法。
2 热成像监测基本原理
2.1 传热学理论 红外辐射的大小主要取决于温度、材料成份及物体的表面条件 [12 - 14] 。实际运用中
被检测出的辐射大都属于灰体辐射,其辐射热流密度满足斯蒂芬- 波尔兹曼定律:
E = εσ T 4 (1)
式中:E为辐射 能;ε为 物 体 的 辐 射 率,0< ε <1; σ为 斯 蒂 芬 - 玻 耳 兹 曼 常 数, σ为 5.673 × 10 - 12
- 4
- 2
W·cm ·K ;T为物体表面的热力学温度,K。
由式(1)可知,当材料成份、外界温度不发生变化时,辐射能与材料温度变化有关,材料温度变
化由三部分组成 [15] :
Δ T = Δ T+ Δ T+ Δ T 3 (2)
2
1
式中:Δ T为温度变化值;Δ T为应力改变引起的温度变化值,基于热弹性理论,对于平面应力状态,
1
+ + 大于 0,则 Δ T大于 0,反之亦然;Δ T为裂隙、
弹性阶段温度改变值与 Δσ 1 Δσ 2 成正比,若 Δσ 1 Δσ 2
1 2
节理、断裂的产生及发展造成的温度变化,该过程需吸收能量,故通常为负值;Δ T为原材料及既有
3
裂隙、节理、断裂面发生挤压、摩擦等的塑性阶段产生的温度升高值,为正值。
2.2 材料热成像试验 为验证模型材料的破坏过程的热成像可行性,采用地质力学模型试验中地基结
构面的砌筑块材料进行抗压试验。试验所用热像仪为美国福禄克 Ti32红外热像仪,具体参数见表 1。
采用 SmartView软件对红外热像图进行分析,调色板设置为高对比度,试验时模型的初始温度(开展试
验时的模型温度)为 15.8℃;经调试分析得出,热像图的温度条区间设置为 15.4~17.4℃成像效果最
佳。试验每级载荷为 50N,在每次逐级加载后,在相同位置对试块进行红外热成像监测拍照,直至试
块加载破坏,试验结果见图 1。试块温度实测数据见图 2。
表 1 热成像仪参数表
参数 参数值 参数 参数值
分辨率?像素 120 × 90 温度测量范围?℃ - 20~600
空间分辨率?(mRad) 2.5 红外波长? μ m 7.5~14
视场 46°H × 34°V 工作温度?℃ - 10~50
图 1 地基试块加载热成像试验
4
— 1 0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