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4 - 2023年第54卷第9期
P. 34

心处的混凝土应变作为分母。
                  根据不同的外荷载时刻,可以计算出 5个应变测试层面的上面 3个分析参数值,见表 7,从中可
              见:(1)各层面的 P值均与外荷载存在差异,其中二、三、四层面的 P值均小于外荷载值,一、五层
              面常大于外荷载,由受力平衡关系可知各截面应变均呈非线性分布,不能简单地用正面、背面应变估
              算;( 2) ξ 值表明各截面钢筋应变与钢筋所在部位的混凝土应变并不相等,一般一、二、三层面钢筋
              压应变较大,四、五层面钢筋应变较小,钢筋没有同混凝土一起协调变形,立柱截面应变不服从平面
              假设;(3)K值表明各截面钢筋曲率普遍大于混凝土柱曲率,表明钢筋横向变形较大,钢筋与混凝土
              之间相互作用强烈;且立柱上部曲率方向与下部曲率方向相反,表明立柱竖向并不是纯弯曲而是扭
              曲;同时一、二层截面的钢筋曲率普遍大于下部四层截面曲率且方向相同,表明上部下部钢筋弯曲差
              异大,上部横向位移较大。
                                           表 7 不同外荷载时刻各层面的三参数计算值

                  外荷载?kN           项目         第一层面        第二层面         第三层面        第四层面          第五层面
                                   P?kN        - 385.9     - 223.2      - 235.5     - 246.1       - 302.6
                                    ξ           1.1         1.7          1.2         0.7           0.4
                    - 322.6
                                 K 柱 ?mm - 1   0.383        0.217       - 0.135     - 0.488       - 0.621
                                       - 1
                                 K 钢筋 ?mm      12.11        2.06         - 2         0.655
                                   P?kN       - 1289.7     - 733.8      - 786.4     - 842.8      - 1145.5
                                    ξ           1.3         2.0          1.1         0.8           0.3
                   - 1035.5
                                 K 柱 ?mm - 1   1.797        1.175       - 0.366     - 1.907       - 2.245
                                 K 钢筋 ?mm - 1  37.395       9.915       0.72         4.52
                                   P?kN       - 1668.5     - 968.3     - 1004.3     - 1050.5      - 1460
                                    ξ           0.8         2.2          1.1         0.8           0.3
                   - 1297.1
                                 K 柱 ?mm - 1   3.109        2.044       - 0.110     - 2.264       - 2.647
                                 K 钢筋 ?mm - 1  107.51       13.5        2.565        6.255
                                   P?kN       - 2139.6     - 1238.1    - 1256.2     - 1291.8     - 1855.6
                                    ξ           1.2         2.3          1.1         0.8           0.3
                   - 1566.5
                                      - 1
                                 K 柱 ?mm       4.141        2.734       - 0.038     - 2.810       - 2.993
                                       - 1
                                 K 钢筋 ?mm      106.15      17.055       6.485        8.2
                                   P?kN       - 2193.8     - 1231.7    - 1353.5     - 1435.4     - 2083.3
                                    ξ           1.9         2.4          1.2         0.8           0.3
                   - 1647.5
                                 K 柱 ?mm - 1   2.736        1.769       - 0.762     - 3.538       - 3.572
                                 K 钢筋 ?mm - 1                                        9.1

                  另外,反观前面表 4和图 4的引伸计混凝土应变测试结果,经与表 5由立柱破坏荷载试验值 P推
                                                                                                        r
                               对比存在明显差异。表 4的应变是由安装在立柱上的引伸计得到的,引伸计标距为
              出的临界压应变 ε r
              45cm并位于立柱中段,不能反映立柱上下端部应变传感器观测到的较大应变。同时由表 7的前述分
              析可知钢筋弯曲较剧烈,横向变形普遍大于混凝土。且表 5计算出的半波数参数 Δ接近 3,半波数 m
              为 3,而表 7中的曲率 K分析表明,混凝土立柱出现了一次弯曲转向,即 m为 2,而钢筋未发现曲率
              转向,m为 1,说明了理论解与立柱压缩试验存在差异。如何解释前述差异,还需进一步分析研究。
              式(1)的理论解是按照压杆两端均受到横向变形约束的铰支得到的,即上下端的横向位移为零,而试
              验中钢筋的弯曲并不是上下对称,特别是端部很可能存在横向位移;同时理论解中压杆是轴心受压,
              而试验中为偏心受压,这些都可能造成理论解和试验结果的差异,毕竟理论解的中心受压和铰支约束
              与工程实际可能不一致。同时立柱的高度也可能影响试验结果,表 5中半波数参数 Δ的理论解距离整

                     4
                —  1 0 4 —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   38   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