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2023年第54卷第9期
P. 84

n ∑
                                                     I=    ET?DU - P                                    (7)
                                                              c
              式中:I为计划灌溉量;           ∑   ET为从上次灌溉事件开始累计得到的蒸散发;DU为灌溉系统的分布均
                     n                    c
              匀性。
                  其中,针对经济作物的试验表明,与传统灌溉制度场景相比,基于蒸散发指导灌溉实践,最终收
              获的作物产量相近,并能减少灌溉用水量                    [50] 。针对玉米的试验结果也表明,基于蒸散发进行调亏灌
              溉,能够在作物产量仅出现少量减少的情况下,显著提升作物水分生产效率                                    [51] 。综上,相比传统的灌
              溉制度确定方法,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灌溉制度确定方法更具有节水潜力。然而,基于蒸散发的灌溉制
              度确定方法在大范围农田区域的实际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检验。


              5 灌溉效益评价


                  灌溉效益评价指标主要包括作物产量和灌溉用水效率系数,分别表征了灌溉用水的农业生产力和
              有效利用程度。作物的生长发育和水分消耗过程联系紧密,作为灌溉用水的主要消耗项,蒸散发对于
              作物产量和灌溉用水效率系数的评估具有重要意义。相比经验性较强的传统灌溉效益评价方法,基于
              遥感蒸散发的方法能更好地响应多时空尺度的需求,适应农业集约化的要求。
              5.1 作物估产 目前,主要有 4种作物估产方法:①基于光合生产潜力的经验估算;②基于气象因素
              的统计模型;③基于作物生长的机理模型;④遥感估产方式                             [52] 。前 3种估产方法对区域试验资料依赖
              性较强,普适性较低,难以大范围推广应用。遥感估产主要利用多时空尺度的遥感光谱信息,进行作
              物识别和作物长势监测,在此基础上,可以建立遥感反演变量和作物产量的关系                                      [53] ,其在反映作物产
              量精细的时空变化方面具有显著优势。
                  供水充足的作物长势较好,其蒸散耗水量能间接反映灌溉供水的实际,可通过构建遥感蒸散发和
              作物产量的关系预估作物产量。其中,作物水分生产函数(如 Stewart函数)是最为常用的估产方法                                         [54] 。
              Pereira等  [55] 认为相较于蒸发,蒸腾是与作物产量直接相关的变量,并以此改进了 Stewart函数。结果
              表明:无论是对全生 育期还 是对 不同 生育阶段,改 进 的 Stewart函 数能 够获 得较 为准 确的 产 量预估
              值  [55] 。此外,Jin等  [56] 通过数据同化结合遥感蒸散发,提升作物模型预估产量的精度。为降低作物模
              型在预热和参数率定方面的计算开销,Khan等                     [57] 使用简化的作物估产模型,将遥感蒸散发作为输入
              变量进行作物产量预估。结果表明,上述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简化方法可获得较为准确的作物产量,而
              且产量估计值的空间分辨率也较高( 30m),对开展大范围高空间分辨率的作物估产具有参考价值。
              5.2 灌溉用水效率评价 灌溉用水效率系数作为灌溉效益最直观的评价指标,一般是指贮存在根系层
              的灌溉水量与灌溉源头取水量的比值,由渠道输水效率(即灌入田间的水量除以渠首总取水量)和田间
              灌水效率(即灌入作物根系层的水量除以灌入田间的水量)的乘积得到。由于灌入根系层的水量较难计
              量,岩腊等      [24] 假设作物耗水中来自灌溉的部分(使用蒸散发与降水的差异表征)是有效利用的水量,
              将其与灌区净引 水量 (即 灌 区 总 引 水 量 扣 除 灌 区 退 水 量)的 比 值,定 义 为 灌 溉 水 有 效 利 用 系 数 (式
              (8))。大、中型灌区针对总引水量和退水量有较为完备的观测记录,因此,上述基于遥感蒸散发的简
              化方法,较易获得区域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此外,基于作物实际产量和作物蒸散耗水的比值,计算
              作物水分利用效率         [55] ,也有利于进一步评估灌溉效益。
                                                            ET- P
                                                              a
                                                          =                                             (8)
                                                        η e
                                                             I - D
                      为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I为灌区总引水量;D为灌区退水量。
              式中:η e
                  综上,遥感蒸散发在灌溉效益评价方面(包括作物估产和灌溉用水效率估算)具有较大潜力。其
              中,多时空尺度遥感蒸散发数据,使作物产量预估和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计算,在时空尺度和应用范
              围上具有更大的灵活性。然而,上述方案大多在灌区、田块尺度进行试验,其在大范围(如国家、省
              级尺度)灌溉用水管理场景中的应用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

                —  1 0 4 —
                     9
   79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