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7 - 2023年第54卷第12期
P. 127
的水文干旱事件,未能捕捉到该时期历史记载的重旱和极旱等级的水文干旱事件。SSI - 12序列在变
tran
化期数值大量出现小于- 2.0的情况,识别出多场重旱等级的水文事件(SSI< - 2.0),而该时期历史记载
的重旱等级水文干旱事件并没有那么多,其识别结果显然与实际干旱情况不符。而 SSI - 12序列在基
var
准期和变化期的数值都处于正常范围[ - 2.5 ,2.5]之间,捕捉到的各级别水文干旱事件与历史记载水
文干旱事件更为匹配,TL - 12阈值序列对各级别水文干旱事件的捕捉和水分亏缺量表征也优于其他
var
两个阈值序列。最后,两种非平稳水文干旱评估方法的互相验证结果显示,无论是在 3月尺度(图 6(e))
还是在 12月尺度(图 6(f))上,时变标准化径流指数和时变阈值法的水文干旱识别结果均保持较高的
一致性。综上表明,本研究提出的两类非平稳水文干旱评估方法能够合理捕捉到渭河流域历史时期的
水文干旱事件,并表征其干旱烈度(水分亏缺量),更适应于变化环境下的非平稳水文干旱评估。
4.4 不同时期水文干旱特征值比较 表 2为咸阳及华县站在基准期和变化期基于两种非平稳水文干旱
评估方法识别的干旱特征比较。基于游程理论 [21] 从咸阳站 SSI - 3 序列识别的基准期所有场次水文干
var
旱事件的平均历时和最大历时分别为 7.75和 14.00个月,而相同特征值在变化期分别为 9.73和 21.00
个月,增幅分别达到 25.55%和 50.00%。基准期所有场次水文干旱事件的累积烈度均值和最大值分别
为 6.22和 14.97,在变化期分别为 7.60和 17.44,增幅分别达到 22.19%和 16.50%。华县站变化期水文
干旱平均历时和最大历时较基准期增幅为 22.37%和 71.43%,累积烈度平均值和最大值较基准期增幅
为 13.72%和 19.61%。基于 TL - 3 序列的水文干旱特征值比较结果与 SSI - 3 序列的比较结果较为接
var var
3
近,其中咸阳站水文干旱事件的水分亏缺量平均值和最大值分别从基准期的 373.23和 686.34m ?s增至变
3
化期的 410.93和 795.84m ?s,增幅达 10.10%和 15.95%。华县站水文干旱事件的水分亏缺量平均值和最
3
3
大值分别从基准期的 670.19和 1089.02m ?s增至变化期的 798.58和 1308.94m ?s,增幅 达 19.16%和
20.19%。
表 2 咸阳及华县站在基准期和变化期基于两种非平稳水文干旱评估方法的干旱特征比较
3
历时(月) 累积烈度 水分亏缺量?(m ?s)
方法 站点 时期 干旱场次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平均值 最大值
基准期 12 7.75 14.00 6.22 14.97
时变标准化 咸阳站
变化期 11 9.73 21.00 7.60 17.44
径流指数
基准期 10 7.60 14.00 6.85 16.83
(SSI ) 华县站
var
变化期 11 9.30 24.00 7.79 20.13
基准期 13 7.78 15.00 373.23 686.34
咸阳站
时变阈值法 变化期 11 10.64 25.00 410.93 795.84
( TL var ) 基准期 12 7.61 13.00 670.19 1089.02
华县站
变化期 12 10.25 26.00 798.58 1308.94
两站水文干旱事件在变化期较基准期平均历时变长,严重程度加剧,这与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的
影响密切相关。一方面,咸阳及华县控制区多年平均降水量在变化期(1991—2020年)分别为 575.2和
559.3mm,低于基准期的 611.6和 587.0mm。尤其是 1991—2000年这十年的多年平均降水量仅为 524.6
和 515.4mm,远低于其他多年平均水平,加上气候变化背景下大尺度气候因子(如 ENSO事件)异常导
致的降水偏少频次增多,致使变化期径流量减少,水文干旱事件严重程度加剧。另一方面,流域内灌
溉工程、水库建设和人工取用水等人类活动也导致变化期内河道径流量锐减,同样加剧了水文干旱严
3
重程度。毕彩霞等 [32] 统计得到渭河流域内修建各型水库 302座,总库容达 27.30亿m 。另外,流域内
2
蓄水、引水和提水等工程涉及的有效灌溉面积达 121万 hm ,其中大型灌区 9处,如宝鸡峡灌区工程,
3
渠首年均引渭河水量为 5.99亿m ,占该工程控制断面渭河干流河道径流量的 43.78% [33] 。在人工取用水
33
方面,渭河流 域 1990年 代 以 后 的 国 民 经 济 平 均 用 水 量 为 42.62亿 m , 比 1990年 代 前 增 加 了
52.60% [34] 。变化期内人类活动对渭河径流过程的影响越来越剧烈,导致该时期渭河流域水文干旱事
5
— 1 1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