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9 - 2023年第54卷第12期
P. 49
管体后管芯内表面存在两圈环向裂缝和数条纵向裂缝,并且环向裂缝宽于纵向裂缝。以两条相邻纵向裂
缝之间的混凝土块为分析对象,如图 9(b)所示。因管芯壁厚和未断钢丝的约束,相同纵向位置的管芯内
外表面受力状态相反,管壁开裂后的混凝土块体呈拱形挤压,并借助钢筒延缓了管体破坏的速度。
图 9 内压断丝试验中 PCCP断丝破坏规律的图解 图 10 离散断点的降维汇聚
相比于集中断丝,离散断丝在断丝位置上扩展了一个维度,如图 10(a)所示;分析时需额外考虑
离散断丝的汇聚(断丝预应力损失范围的扩展)问题,如图 10(b)所示。以管 2为例,断丝 185根时,
钢丝断口突然显著扩大,离散断丝汇聚后管体破坏;其断丝总数是管 1的 308%,且纵向连续但环向
分散的断丝数(105根)是管 1断丝总数的 175%,如图 1(f)所示。以管 3为例,循环内压与断丝耦合
作用会加速砂浆分层开裂,导致断丝预应力损失范围提前扩展,造成离散断丝提前汇聚(断丝 125根
之后),增大局部断丝密度后导致管体破坏。此外,离散断丝预应力损失范围的扩展时机影响管芯的
裂缝走向。管 2管芯混凝土外表面裂缝的走向多为倾斜状,然而管 3砂浆和外层管芯的裂缝多为纵
向。在循环内压和断丝的耦合作用下,断丝预应力损失范围的提前扩展使管体整圈受力更加均匀,因
此整圈向外扩展并形成纵向裂缝。
3.4 外压下管芯的破坏规律 恒定外压下集中断丝时管体受载和开裂位置如图 11所示。在外压加载
阶段,管体处于弹性阶段,管顶处弯矩最大。在断丝初期,管中部的断丝在局部发生预应力损失,并
造成管顶处的管芯内表面出现裂缝。随着断丝增多,管顶中部裂缝向两端缓慢移动,且每次钢丝断口
突扩都伴随着裂缝出现、增多和扩展,进一步造成管腰处的弯矩重分布。断丝数达到极限时,断丝抽
离,管体整体刚度急速降低,管顶竖向位移加速增大,最终导致管体破坏。内压破坏时管芯裂缝的分
布不同,外压破坏时管芯裂缝分布在断丝区、内层管芯的管顶和底部,其最宽裂缝为内层管芯的纵向
裂缝。管 4破坏时的集中断丝数是管 1的 250%。在实际管线运行中,覆盖土体的刚度小于试验钢梁,
但比管内水体大很多。外压试验中受压钢梁使管体作为一个整体承担竖向试验荷载,而内压试验中内
水压力专攻管体局部薄弱区域。此外,受压钢梁挤压砂浆还具有防止断丝预应力损失扩展的功能。
图 11 恒定外压下集中断丝时管体受载和开裂位置
4
— 1 3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