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4年第55卷第5期
P. 8

3
              2022年汛后,水库累积淤积量为 34.6亿 m ,累积拦沙率为 61.8%;从年内分配看,进入下游河道的
              水量在年内分配更加均匀,沙量则向汛期更加集中;从极端水沙情景看,小浪底水库运行后,大流量
              和高含沙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发生频率都呈降低趋势。
              3.1.2 悬移质中值粒径的变化 图 2给出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1960—2022年,其中 2001—2005年
              的数据缺失)进入黄河下游河道悬移质中值粒径(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孙口、艾山、泺口、利津)
              变化过程。由图 2可以看出,小浪底水库修建前,进入黄河下游河道的悬移质中值粒径自 1980年代开
              始呈现明显的减小趋势,随后基本保持不变;在小浪底水库修建后,悬移质中值粒径随时间与沿程的趋
              势性变化并不明显,但在 2005年后艾山及以上河段悬沙中值粒径的年际波动显著增大,各站的年均中值
              粒径绝大多数集中在 0.04mm以下。悬沙级配没有发生趋势性变化的主要原因是小浪底水库建成后发挥
              “拦粗排细” 作用,悬沙级配受水库调度的影响较小,而主要与上游来沙的细颗粒组成有关。




























                                           图 2 进入黄河下游河道悬移质中值粒径变化过程

              3.1.3 床沙中值粒径的变化 图 3给出了小浪底水库运行前后(1960—2022年,其中 1991—1999年泺
              口与利津两站的数据缺失)黄河下游河道床沙中值粒径(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孙口、艾山、泺口、
              利津)变化过程。由图 3可知,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道床沙中值粒径均显著增大,增长幅
              度沿程衰减,且床沙中值粒径沿程逐渐降低的趋势更加显著。花园口、夹河滩、高村、孙口、艾山、
              泺口、利津的床 沙 多 年 平 均 中 值 粒 径 分 别 从 小 浪 底 水 库 运 行 前 ( 1960—1999年)的 0.113、0.089、
              0.091、0.083、0.082、0.085和 0.079mm,增 长 到 运 行 后 (2000—2022年)的 0.200、0.157、0.122、
              0.110、0.101、0.090和 0.088mm,河床粗化显著,床沙的抗冲性增加。
              3.2 对下游河道冲淤演变的影响 本节主要讨论小浪底水库运行对黄河下游河道冲淤的影响。
              3.2.1 下游河道冲淤的年际变化 本文基于断面法计算黄河下游河道年均冲淤量。图 4给出了黄河下
              游河道 1960—2022年年均与累积冲淤量的演变过程。由图 4可知,1960—2022年存在三个主要的冲
                                                                    3
              刷时段。其中 1961—1964年下游河道累积冲刷 21.53亿 m ,主要原因是三门峡的蓄水拦沙;1981—
                                      3
              1985年累积冲刷4.90亿 m ,主要与这 5年上中游的来水来沙情势较好有关;2000—2022年累积冲刷
                       3
              24.02亿m ,主要与小浪底水库调度和上游来水来沙情势发生显著变化有关。除此 3个时段外,大部分时段
                                                                                      3
              黄河下游均表现为持续淤积。过去 63年,黄河下游河道整体表现为淤积 10.69亿 m。
              3.2.2 下游河道冲淤的沿程分布  图 5给出了 1960—1999年、2000—2022年小花间(小浪底 - 花园
              口)、花高间(花园口- 高村)、高孙间(高村- 孙口)、孙利间(孙口- 利津)以及下游河道全线(小浪底-
              利津)的累积冲淤量。由图 5可知,以 2000年为分界线,除小花间由轻微冲刷转向显著冲刷外,黄河
              下游大部分河段均由淤积转为冲刷,而冲淤调整主要发生在花园口到高村的游荡性河段。

                     8
                —  5 0  —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