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1 - 2025年第56卷第1期
P. 81
土壤最大下渗率, mm∕h; β 为形状系数; p 为经验参数, 当 r>0 时, p = 1.0, 当 r = 0 时, p = 1.7。
将通过 Brooks-Corey 模型 [33] 求得的非饱和土壤下渗率曲线 K(θ), 与通过 Van-Genuchten 模型 [34]
得到的土壤水分特征曲线 Ψ(θ), 代入基于 Philip 方程定义的湿润锋基质吸力计算公式, 则可求解表
层土壤的时变下渗能力:
S 2
G = (θ -θ ) (3)
r
s
2K s
θ s
i ∫
2
S = 2(θ -θ ) K(Ψ)dΨ (4)
s
θ i
2
式中: S 为土壤吸水能力, mm∕h; θ 为土壤残余含水率; θ 为土壤饱和含水率; Ψ 为毛细水头, mm。
r s
本研究所选二维水动力模型为 IFMS 水动力学模型。 对比其他水动力模型, 该模型支持 CPU-GPU
并行计算, 计算效率较高 [35] , 且 IFMS 水动力学模型可实现对河网密集、 河道及蓄滞洪区等水力交换
频繁区域洪水演进过程的精确模拟。 模型中河道与漫溢行洪采用以下公式计算:
h 2
0.35h 2gh 2 ≤
1 1 h 3
1
q = (5)
2 h
2
0.91h 2g(h -h ) < ≤1
2 1 2
3 h
1
h = max(Z , Z )-Z ; h = min(Z , Z )-Z (6)
1 u d b 2 u d b
式中: q 为通过分洪口门的单宽流量, m ∕s; Z , Z 分别为行洪处河槽内外水位, m; Z 为行洪处河堤
2
d
b
u
高程, m; h 为漫溢处最大水位高差, m; h 为漫溢处最小水位高差, m。
1 2
3.2 模型构建 本研究收集了子牙河的全国山洪灾害调查分析评价数据, 流域内 1108 个雨量站、 200
个水库站、 78 个水文站、 12 个闸坝站 2023 年 7 月 15 日 8 时至 8 月 8 日 8 时的逐小时观测数据。 蓄滞
洪区地形数据为地理空间数据云平台提供的 ASTER GDEM V3 高程数据, 空间分辨率为 30 m, 高程坐
标系采用 GCS_WGS_1984。
2
水文模型模拟范围为子牙河献县枢纽以上区域, 总面积 4.56 万km , 占子牙河系总面积的 97%,
包含 2729 个小流域单元、 1739 个流域节点。 为了保证复盘模拟后的模型可以进一步支撑子牙河流域
防洪数字孪生平台, 对上游分布式水文模型进行进一步拆分, 依据河道拓扑关系并考虑重要站点分
布, 构建了由 34 个计算单元组成的分布式水文模型(图 2)。 水动力模型建模区域洪水过程中启用的大
2
陆泽、 宁晋泊及献县泛区 3 个蓄滞洪区, 共剖分 22.8 万个网格, 覆盖面积 2181 km 。
图 2 子牙河水文、 水动力模型分布图
— 7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