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2 - 2025年第56卷第2期
P. 32

浮物撞击与预应力钢丝断裂开展,采用齿轮切割机切割预应力钢丝的方式,模拟氢脆作用下的断丝信
              号;使用锤子击打 PCCP内壁,模拟水中漂浮物对 PCCP的碰撞。另外,为模拟预应力钢丝同时断裂
              的情况,在切割断丝时,设置 2种工况,即仅切断 1根钢丝以及同时切断 2根钢丝,振动信号分别记
              作断丝- 1 信号和断丝- 2 信号。
              2.2 原始特征参量集合 试验共采集到断丝- 1 信号、断丝- 2 信号和敲击信号各 120组,时域信号如
              图 2所示,可以看出,振动信号受环境噪声的影响较小,断丝信号的能量大于敲击信号,衰减时间更
              长。采用离散傅立叶变换将时域信号映射到频域,如图 3所示。依据离散小波变换将时域信号分解为
              高频成分和低频成分,分别表征原始信号的细节特征和趋势特征,对于模式识别而言,信号细节越丰
              富,越利于提升辨识准确率,前 6层高频分量 d、d、d、d、d、d的波形如图 4所示。针对时域、
                                                          1   2   3   4   5   6
              频域和时频域建立原始特征参量集合,计算公式分别在表 1—3中给出,其中:x 为时间序列幅值,
                                                                                         h
                                                                                                         为
                                                                                                       ρ
                                                                             r
              h = 1 ,2,…,H,H为信号长度;r为谱线数,r = 1 ,2,…,H?2;w 为频率;P 为频率幅值;ε ,h
                                                                                        r
              第 ρ 层高频分量的幅值。依据表 1可提取出 17个时域特征参量,利用表 2可建立 15个频域特征参量,
              对于前 6层高频分量,基于表 3可构建 90个时频域特征参量。下面构建封装式算法,针对 122维原始
              特征参量集合,挖掘利于辨识 PCCP断丝信号的有效特征参量。










                                                       图 2 时域信号











                                                       图 3 频域信号
                                                     表 1 时域特征参量

                 参量名称           计算公式            参量名称           计算公式            参量名称           计算公式
                                                                   H
                                                                ∑     x h                         T 9
                                 =
                 最大值           T 1 max (x h )  整流平均值               h =1        波形因子            T 13 =
                                                            T 7  =
                                                                    H                             T 7
                                                                                                H        4
                                                                    H                        ∑    (x h  -T 5 )
                                 =
                                                                =
                 最小值           T 2 min (x h )    能量          T 8 ∑    x h 2    峭度因子         =   h =1
                                                                    h =1                 T 14
                                                                                                       4
                                                                                               (H-1)·T 6
                                                                                                H
                                                                     H                               -T 5 ) 3
                                                                        2
                                                                  ∑    x h                   ∑    (x h
                                 =
                绝对最大值          T 3 max x h                           h =1      偏度因子         =   h =1
                                                 均方根        T 9  = 槡  H                  T 15  (H-1)·T 6
                                                                                                       3
                                                                   T 3                            T 3
                                  = -
                 峰- 峰值          T 4 T 1 T 2     峰值因子            T 10 =          A因子            T 16 =
                                                                                                   3
                                                                   T 9                            T 6
                                  1   H                            T 3                          T 14 ·T 10
                  均值         T 5  =  ∑  x h     脉冲因子            T 11 =          B因子          T 17 =
                                 H    h =1                         T 7                            T 6
                                                                    T 3
                                  H        2    裕度因子     T 12  =
                                ∑    (x h  -T 5 )                 H       2
                 标准差        =     h =1                         ∑       x h
                              槡     H-1                             H
                          T 6                                 (   h =1槡  )
                —  1 7  —
                     2
   27   28   29   30   31   32   33   34   35   36   3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