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8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3期
P. 138
5 讨论
依据巴彦淖尔市、北京市水资源公报及站点实测降雨量,并计算降水距平百分比可知,CH - YJ站
点 2021年为枯水年、2022—2023年均为平水年;CH - DX站点 2006—2009年仅 2008年为平水年,其
余为枯水年。在单站点、单年份应用时,水文年型不同造成的气象条件差异可能会使参数 α和 z的率
定结果略有波动。但本研究是基于 2个站点不同年份数据率定验证获得的 α和 z最优值,涵盖了不同
的水文年型,进一步说明了修正模型及率定参数在时空尺度的普适性、可行性及准确性。
本文重点关注作物主要生育期内日尺度 G的估算,旨在厘清土壤水热变化对作物生长的影响机
制、提升农田作物蒸散发估算精度。冬小麦越冬期时生理活动近乎停止,蒸腾蒸发低;返青期后生理
活动逐渐增强,蒸散发升高,此时,G的波动对作物生长的影响较大 [34] 。本文主要研究冬小麦生理活
动旺盛时期的 G,未涉及冬季等无明显植被生长的阶段。
本研究主要关注自然条件降雨和气温对 G的影响并试图量化表征。降雨时,农田周围气温显著下
降,云层的遮蔽效应使得到达土壤表面净辐射减少,抑制了地表温度原本因辐射加热而上升的幅度。
此时,土壤深层温度可能高于表层,进而对 G的分布与变化产生负影响。灌溉是农田缺水时补充水分
的人工措施。根据 CH - YJ站点 5月播前灌溉时的土壤温度监测结果分析发现,灌溉导致土壤深层与表
层温度差值由- 4.96℃变为 1.24℃,表明灌溉引起了土壤温度波动,进而影响了 G。可见,灌溉与降
雨均通过影响土壤温度来对 G产生影响,即灌溉相当于一场局部集中降雨,其对 G的影响可以理解和
设置成降雨因子的特例。因此,在实际应用中,灌溉对 G的影响也可通过本文的修正公式量化。
本文 4个研究站点位于不同气候区,包含多年实测数据,涵盖了国内外不同的气候条件、水文年
型及多种作物类型,对具有相似气候特征及种植作物类型的地区而言具有很好的代表性。因此,将本
研究结果应用于这些地区时,推荐 α = 0.1,z为 10~20。而在其他地区应用时,则需根据当地实际情
况确定模型的适用性并对模型参数进行调整与优化。此外,本文所修正土壤热通量模型基于不同作物
田块实测数据(包括向日葵、玉米、小麦等作物)进行验证并表现出较高的预测精度,但对于其他种植
条件下修正模型特定参数数值还需进一步研究和确定。
6 结论
基于土壤热通量与净辐射随作物长势变化存在的比例关系,通过考虑降雨和气温变化影响,修正
了土壤热通量估算模型。利用 CH - YJ站点向日葵和 CH - DX站点春玉米和冬小麦实测数据对修正模型
参数 α和 z进行率定验证。通过 US - Ne3玉米大豆轮作和 KR - CRK水稻站点实测数据,结合遥感反演
f,对修正模型进行校核应用。结论如下:(1)基于降雨和气温因子对土壤热通量模型进行修正后,能
c
有效模拟各地区不同作物多年 G,包括负值的情况。与实测值相比,修正模型模拟结果取得了较高的
2
2
精度,在各地区不同作物 G模拟中 R、RMSE、d及 MRE范围分别在 0.54~0.63、3.30~11.70W?m 、
、z和 α变
0.82~0.88和- 13.4%~11.70%之间。(2)参数 β max 与 G呈负相关,z、α与 G呈正相关;β max
动 20%分别会引起各站点 G<15%、<12%及 20%的变化。Ta 与 G呈正相关,T 与 G呈负相关;气温
m
max
Ta 和 T 每变化 1℃在各站点引起 G波动范围为 10%~25%。相较于其他因子,气温对修正模型模拟
max
m
结果影响更大。( 3)将修正模型应用到 4个站点时,关键参数 α = 0.1 ,在 CH - YJ、CH - DX和 KR - CRK
站点 z = 10 ,在 US - Ne3站点 z = 20 。因此,将修正模型应用于具有相似气候特征及相同作物的地区时,
推荐α = 1 ,z = 10~20 ;在其他地区、应用于不同作物时,需根据实际情况评估模型适用性并调整优化
参数值。
参 考 文 献:
[ 1] OLIVERSA,OLIVERHR,WALLACEJS,etal.Soilheatfluxandtemperaturevariationwithvegetation,soil
— 4 2 —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