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6
[8]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的支持下,江恩慧于 2018 年提出泥沙动态调控概念 ,更加关注边界、约束条
件的动态性,更强调洪水-泥沙的资源属性,更利于宝贵坝址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更突出水-沙资源的
高效利用。
图 1 黄河水沙调控历程
新时期,更加需要通过系统理念和方法开展水沙调控,进行多维目标的协同优化,包括行洪
输沙的安全高效、社会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的良性维持。协调多目标间的权衡关系,构
建流域系统水沙调控指标体系并厘定关键调控因子阈值,已成为黄河流域多目标协同水沙调控研
究的热点。胡春宏等 [9] 提出维持黄河流域水沙平衡的三层调控指标体系与阈值,用以指导全流域
及各单系统水沙调控;江恩慧等 [10] 将流域系统划分为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
提出流域系统科学架构,通过深入剖析各子系统内部的运作机制、子系统间的相互作用以及流域
系统整体动态演变过程与机理,以实现流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与和谐共生;田世民等 [11] 基于流域
系统科学理论,构建黄河流域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指标体系,提出了黄河干
流梯级水库群水沙调控约束因子阈值,为黄河流域多目标协同水沙调控提供了科技支撑。在具体
的 水 沙 调 控 模 型 构 建 方 面 , 越 来 越 注 重 模 型 对 不 同 水 沙 情 景 的 适 应 性 及 模 拟 的 精 确 性 。 例 如 ,
Chen 等 [12] 以水库排沙和发电为目标,构建了三门峡-小浪底梯级水库多目标调控模型,该模型随
库水位变化改变排沙函数,随时间改变目标函数权重;谈广鸣等 [13] 耦合发电效益、水库减淤效益
和下游河道河床演变计算模块,构建了水库-河道系统水沙调控多目标优化模型,探究了小浪底水
库水沙调控机制。
目前黄河流域已形成较为完善的水沙调控工程与技术体系,但还需建立适应于不同水沙情景、不
同时空尺度、不同调控需求的总体指导框架,解决丰水年径流利用率低等问题。因此,本文在充分分
析黄河流域水沙调控现状和需求的基础上,基于流域系统科学理论,进一步完善黄河水沙调控多目标
协同总体架构 [14] ,提出了黄河流域“139+”水沙调控体系。该调控体系以黄河流域水沙调控多目标协
同为总目标,通过提升行洪输沙-社会经济-生态环境三大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实现流域系统的可
持续运行。
2 黄河流域“139+”水沙调控框架
水沙调控是流域系统可持续运行的重要抓手。黄河水沙调控多目标协同需要兼顾行洪输沙安全、
高效、社会经济稳定发展以及生态环境良性维持,同时提升三大子系统间的耦合协调度,以达到流域
系统可持续运行。构建黄河流域“139+”水沙调控框架(如图 2 所示),包括 1 个总目标,即黄河流域
水沙调控多目标协同,基于耦合协调度最大原则,将三大子系统耦合;3 个分目标,分别为行洪输沙
— 42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