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9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89

图 7 本文前反馈混合 LQR控制算法应用于工况二的控制过程
              度变化积分劣 化明 显,而 流量 最 大 水 位 偏 差、累 计 绝 对 偏 差 和 稳 定 时 间 略 有 改 善。其 原 因 可 能 是
              HLQR中前馈部分以 “小幅、多步” 原则提前放水,取水口处的流量到达计划值的时刻稍晚于取水变
              化时刻;当取水流量小于计划值时,未完全到达计划值的流量也能满足偏少的取水流量,导致水位偏
              差较小。但因供需水流量未能在取水开始变化时刻就完全匹配,其后需要以更多的闸门动作和流量调
              节过程来保持目标水位,如图 8(b)中取水流量偏少时,NIAQ和 NIAW为性能劣化的主导因素。

























                                          图 8 两种算法应用于不确定取水流量的控制性能结果

                  表 3展示了 DCLQR和 HLQR两种控制算法在[ - 50%,+ 50%]取水流量不确定区间内的平均控制
              性能及其相对 100%计划取水工况的平均劣化程度。HLQR算法在水位和稳定时间方面的性能指标平
              均劣化程度小于 DCLQR算法,而后者在闸门调节量方面劣化程度较小。尽管这两种控制算法在取水
              流量不确定工况下,各项性能指标整体呈劣化趋势,但 HLQR算法依然保持相对优势,其相对 DCLQR
              算法的优化程度从 17.69%到 60.15%不等。整体来看,无论从图 8中劣化指标的数量以及表 4中平均
              劣化程度来看,本文提出的 HLQR算法对于取水流量不确定性有更强的鲁棒性和抗干扰能力。
              4.5 讨论 本文设计和改进控制算法的主要目的是精准控制渠道水位,如 4.3节的控制结果显示,采
              用改进的前馈方法,能够使用更少的流量和闸门开度调节量,获得更平稳的水位控制效果。但需注
              意,本文选取的控制性能指标中并未包含闸门调控次数、电机能耗等指标,所以,在综合分析时可能
              还有所欠缺。例如,在闸门调控次数方面,虽然 HLQR算法的累计闸门开度调节量小于 DCLQR算法,
              但是其 “小幅、多步” 的控制策略意味着闸门升降的调节频次更高,更多的闸控次数可能会导致闸
              门、电机的使用寿命缩短,可能不符合闸门调控不能过于频繁的需求。在应用本文的控制算法时,若

                                                                                                —  5 0 7 —
   84   85   86   87   88   89   90   91   92   93   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