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4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84
3 前馈控制方法
3.1 基于线性二次最优的前馈方法改进 在输水渠道的自动控制中,取水口处的用户取水发生变化会
引起控制点水位偏离目标值。通常情况下,用户取水计划是已知的。控制器对于已知的流量变化提前
做出动作使控制点水位的偏离幅度更小,且更快恢复到目标值附近,此控制方法称为前馈控制。前馈
控制相对于反馈控制的特点在于,不依赖误差的反馈,仅基于已知的计划值或预测值进行开环控制。
本研究基于线性二次最优算法提出一种改进的前馈控制方法,如图 1所示。该方法利用渠道模型
对已知的流量变化引起的水位偏差进行预测,将预测值作为线性二次控制器的输入偏差,进而得到针
对预测偏差的最优控制动作,最后把控制动作提前相应的滞后时间进行闸门调控。该方法的核心是结
合渠道模型的预测功能和线性二次最优控制,实现对渠道调控的前馈控制。
图 1 基于线性二次最优的前馈控制方法流程
按照上述思路,采用以下算法进行前馈流量调节量的计算:
e (k) =f [Q(k + k)] (9)
d
model
p
pre
u (k + 1 ) =- Kx (k) (10)
pre
pre
式中:e 为模型预测的水位偏差,m;f 为用于预测的渠道模型,在本文中指积分时滞模型;Q 为
pre model p
3
已知的取水口流量变化量,m ?s;u 为最优前馈控制动作,在本文的控制对象中指上游闸门进口流量
pre
3
调节量,m ?s;x 为包含预测水位的系统状态量。
pre
传统的渠道前馈控制以流量补偿前馈和蓄量补偿前馈为代表。前者根据已知取水流量和出口流量
的变化,提前释放或减少等量的进口流量以满足流量供应同时减小水位波动;后者根据渠池的流量 -
蓄量关系曲线,推算出不同流量稳态下的渠池蓄量差,进而算出补足这部分蓄量所需要的时间,并提
前相应时间调控进口流量。相比于上述两种方法,本文设计的前馈控制方法在取水流量计划的利用中
增设了水位预测和最优反馈环节,目的是在前馈控制方法中更加充分地利用渠道模型的水位预测信
息,并结合线性二次最优算法,实现偏差小、过渡快的水位控制效果。
3.2 前反馈混合控制算法设计 在成熟的工业控制中,一般使用前反馈混合的控制算法。对于长距离
输水渠道,水波从上游闸门传递到下游所需的滞后时间较长。如果仅采用反馈控制,因滞后性强,系
统将出现反应慢、水量供应不及时的现象;如果仅采用前馈控制,流量计划执行偏差、模型预测偏差
等会导致控制点水位出现稳态误差。本文基于之前提出的前馈方法,结合经典的线性二次反馈控制
器,设计出完整的前反馈混合控制算法,如图 2所示。其中,前馈流量和反馈流量需要通过一定的复
合规则计算得到复合流量。设计的复合规则如下:
— 5 0 —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