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2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82
常水位目标问题进行逆向求解。但后续的研究表明,因涉及到偏微分方程的逆向求解,该方法求解过
程较为复杂,且得到的解时常不稳定甚至不存在 [9] 。1997年,Parrish [10] 指出对于渠道前馈控制策略
的制定,各渠池内的蓄量控制是关键。基于此,Bautista等 [11] 提出了简单实用的蓄量补偿算法,被许
多学者引用并加以验证其有效性 [12] 。然而,蓄量补偿算法要求已知渠道的流量- 蓄量关系,这对于难
以精准计算蓄量的沿程断面变化、含有多个过水建筑物的复杂渠道不适用。
近年来,随着先进控制技术的发展和渠道简化模型的更迭,基于模型预测的渠道控制算法逐渐成
为主要研究方向,涌现了众多基于线性二次最优( LinearQuadraticRegulator,LQR)和模型 预 测控制
( ModelPredictiveControl, MPC)的 研 究 成 果, 并 且 有 研 究 通 过 对 比 证 明, 基 于 简 化 积 分 - 时 滞
(IntegratorDelay,ID)模型的 LQR控制算法和 MPC控制算法是目前最适用于长串联输水明渠的自动控
制算法 [13] 。其中,MPC算法内部带有前馈环节,可实现基于分水信息的前馈控制与基于水位偏差的
反馈控制的耦合 [14] 。刘晋龙等 [15] 针对 ID模型适用性不强、参数率定不易的问题,提出分段 ID模型
并结合自适应预测控制改进了 MPC算法的控制效果。管光华等 [16] 针对分水口位于渠池上游端的情况,
提出了广义 ID模型,其 MPC算法控制效果改善程度可达 65%。但是 MPC算法要求实时滚动预测,对
于多级串联渠道需要搭建复杂的状态空间方程,其在线优化求解的计算量负担过大。相对的,LQR算
法属于离线的最优化求解控制,其最优增益矩阵 K只需要在搭建渠道模型后,求解一次即可,其离线
优化的计算方式对计算速率要求较低。崔巍等 [6] 讨论了最优控制理论结合当地闸前常水位运行模式,
来解决调水工程中存在的滞后与耦合问题。但实际工程中水位控制点一般位于渠池的最下游端,在以
需定供模式下的供水明渠工程通常以远端下游常水位模式运行。针对已知分水的情况,杨迁等 [17] 基于
简化的 ID模型制定了一种流量补偿前馈策略,并将这种前馈策略耦合到 LQR反馈控制算法中,结果
表明该耦合算法能够及时降低分水造成的水位变化。Zhong等 [18] 提出了一种根据计划流量及时校正的
控制器结构及其控制参数优化方法。然而,当前研究对于渠道预测模型在前馈环节的利用还较为简
单,比如对分水流量的等量提前补偿或流量及时校正均属于单步、一次性补偿的前馈方法,其流量补
偿前馈策略普遍只考虑了渠池进出流量平衡原则,而对于分水扰动预测和水位前馈保持等渠道模型可
提供的有效信息还有待挖掘和利用。另外,当前的 LQR类渠道控制算法普遍采取纯反馈 LQR控制,
无法应对过大的未知取水扰动 [19] 。部分研究中的前馈和反馈分别独立计算运行的设计,耦合方式较为
简单,尚未有研究提出明确的前馈- 反馈控制复合规则,因此,兼具前馈和反馈的 LQR类控制算法还
有待进一步开发。
针对已知取水流量计划的前馈控制问题,本文基于 LQR最优控制方法,利用简化的渠道水位预测
模型,提出了改进的最优化前馈方法,并设计了有明确流量复合规则的前反馈混合控制算法( Hybrid
LinearQuadraticRegulator ,HLQR)。为验证改进的前馈方法及其混合控制算法的效果,本文以南水北
调中线工程最下游 10个渠池为研究案例,进行多取水口流量变化工况的仿真模拟,并引入水位、流
量和稳定时间等方面的性能指标进行对比评价。最后,对 HLQR算法进行取水流量不确定工况的鲁棒
性检验。
2 渠道控制模型与算法
2.1 积分时滞模型 描述明渠水流运动的圣维南方程组是复杂、高阶的双曲型偏微分方程。为避免求
解时耗费大量算力,在明渠控制研究中,一般基于简化后的圣维南方程组搭建模型 [7] 。简化模型以
Schuurmans等 [20] 提出的积分时滞模型应用最为广泛,此模型将两节制闸之间的渠池水体部分划分为两
个区段,即均匀流区和回水区,主要用于描述下游控制点水位受渠池进、出流量的影响关系:
de(t) 1
) - q (t) - q (t)] (1)
in
= [q(t - τ d out offtake
dt A d
式中:t为时间,s;e为渠池下游控制点的水位偏差,m,有 e(t) =z(t) - z ,其中 z(t)为下游控制点
aim
2
的实时水位,z 为下游控制点的目标水位;A 为回水区面积,m ;q为渠池进口流量相对于初始稳
aim d in
0
— 5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