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6 - 水利学报2025年第56卷第4期
P. 86
4.2 控制参数及性能指标 渠道自动控制算法的控制时间间隔一般为仿真计算时间步长(10min)的整
数倍,过小的控制时间间隔容易导致闸门升降过于频繁,造成闸门磨损和电力浪费;过大的控制时间
间隔可能导致输水渠系的闸门灵活性差,供水响应慢,水位偏差大。综合考虑取控制间隔 DT(Discrete
Time )为 20min。目标函数式(8)中,权重矩阵 Q和 R分别表征水位偏差和流量变化量在控制过程中
的放大系数。本文算例部分的主要目的是检验算法对水位的控制效果,因此,取 R为单位对角阵,取
Q= 1000 R,即认为水位控制的精准性远比流量调节的稳定性重要。为简化水位控制研究,本文暂不考
虑闸门死区、闸门启闭速度和闸门动作次数等约束。
本文在水位、流量、闸门开度和系统稳定时间 4个方面,共选取了 5个指标对控制算法的综合控
制性能进行量 化 评 估 [25] 。最大 绝对 偏差 (Maxmum AbsoluteError,MAE)和 累计 绝 对 偏差 (Integrated
AbsoluteError,IAE)分别是水位偏差在控制过程中的最大值和累计值,用于衡量水位控制的精准性。
无量纲化流量变化积分(NondimensionalIntegratedAbsoluteDischargeChange,NIAQ)和无量纲化闸门开
度变化积分( NondimensionalIntegratedAbsoluteGateMovement,NIAW)分别是过闸流量和闸门开度在控
制过程中的累计调节值,用于衡量系统过渡过程中在流量和闸门开度调节上付出的累计动作。稳定时
间(T )是指从渠系流态开始变化(即系统供水流量开始变化),到系统进入稳定状态所用的时间。
stable
本文中的稳定状态判据为:连续 3h内闸门开度变化累计小于 0.01m 且控制点水位偏差在 0.01m
以内。
max( y - y )
MAE = t target (13)
y
target
DT T
∑ y- y target
t
T t =0
IAE= (14)
y
target
DT t 2
( ∑ Q - Q - Q - Q t 2 )
T t = t 1 t t - DT t 1
NIAQ= (15)
Q
design
DT t 2
( W - W - W - W t 2 )
∑
T t = t 1 t t - DT t 1
NIAW = (16)
W max
T = t - t (17)
stable 2 1
式中:y为渠池下游控制点实时水位,m;y target 为渠池下游控制点目标水位,m;DT为控制时间间隔,
t
3
为 20min;T为仿真总时长,为 48h;Q、Q 分别为实时过闸和设计过闸流量,m ?s;t为渠系流
t design 1
态开始变化时刻,应用纯反馈控制时为取水流量变化时刻,应用前馈控制时为闸门前馈动作启用时
刻,h;t为渠系进入稳定状态时刻,h;W 为实时闸门开度,m;W 设计闸门最大开度,m。
2 t max
4.3 结果分析 对无前馈 LQR控制、流量补偿前馈 LQR控制(DischargeCompensationLinearQuadratic
Regulator,DCLQR)和本文提出的前反馈混合 LQR控制(HLQR)作对比分析。其中,DCLQR算法采用
3.2节中介绍的流量补偿前馈方法,按本文提出的复合规则与 LQR反馈控制结合。为保证控制效果对
比的公平性,3种控制算法的控制时间间隔、目标权重系数等控制参数均保持一致。3种控制算法分
别应用于处理按计划取水工况和有误差取水工况。
首先,将 3种控制算法应用于工况一的调控,结果见图 3—5。从闸前控制点水位偏差过程线的对
比中可以看出,10个渠池控制点的水位偏差都呈现出递减趋势,而本文改进控制算法对水位的精准控
制效果最好,同期水位偏差最小且最快恢复到零偏差。由图 5(a)可见,本文改进的前馈方法及设计的
混合控制算法能有效抑制水位波动,其水位偏差在 ±10cm以内,并让水位更快恢复到目标水位。在
10个渠池的水位偏差过程线中,pool5渠池下游控制点水位下降幅度最大,原因在于:(1)pool5和
pool6渠池均设置有取水变化,而 pool5渠池的控制点水位位于渠池最下游处,受前方取水口流量变化
的直接影响;( 2)同时作为下游相邻渠池的闸前水位,受到 pool6渠池取水扰动的间接影响。
— 5 0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