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33 - 2025年第56卷第6期
P. 133
对张拉力进行测量,尺寸为 25mm × 12mm × 2mm,应变系数为 2.1,量程为 2.0%。坝袋内部流体压力
达到设定值时,临界水位下对坝袋截面形状及张拉力进行测量。
具体操作过程如下:(1)按照设计的坝袋间锚固间距,对上、下层坝袋进行螺栓压板锚固;(2)将
上、下层坝袋与充排系统、监测系统、测量系统及控制系统等连接;( 3)下层坝袋充灌至设计压力水
头;( 4)上层坝袋充灌至设计充气压力;(5)施加上游水位至水漫过坝顶,直至静力平衡状态;(6)采
用激光位移传感器及应变片测量坝袋横截面各位置坐标及张拉力,并记录所有应变片读数;( 7)重复
步骤( 1)—(6),可以测量不同工况下橡胶坝截面形状及张拉力。
4 模型验证
将数值结果与试验结果进行对比,验证数值模型的准确性。坝袋周长比 L?L= 0.9 、锚固间距 D =
1
2
18cm 、压力水头 H = 135cm 及临界水位 H 作用下的实测截面形状与数值结果见图 4(a)。由图可
i2
cr
知,数值结果和实测结果吻合良好,说明该数值模型可以准确反映坝袋受力变形特征及坝袋间接触特性。
充气压力 p = 6.0kPa ,压力水头 H ?L= 0.50及临界水位作用下实测截面形状与数值结果见图 4(b)。由图
i1 i2 2
可知,两者结果也吻合良好。增大坝袋周长比使得坝袋间接触面由近似平面转变为凸型接触,提高了
临界水位,但周长比过大会削弱坝袋间协同挡水性能。
图 4 实测截面与数值结果对比
坝袋周长比 L?L= 0.9 ,锚固间距 D?L= 0.06 ,归一化张拉力见图 5。图 5(a)中实测张拉力不一
2 1 1
2
L) =
1 1
致呈分散性分布,但 与数 值结果 趋 势 一 致。图 5(a)中 上 层 坝 袋 MP弧 段 实 测 张 拉 力 T?( γ w
0.0108~0.0284 ,平均值 0.0218,数值结果 0.0213;PR弧段则从 0.0246增至 0.0289,数值结果由
0.0213增至 0.0273,原因是上层坝 袋相 对 于下层坝 袋 发 生 向 里 的 位 移 趋 势,静 摩 擦 方 向 为 RP,P
2
L) =0.0256~0.0293,平均值 0.0279,数值结果 0.0273。图 5(a)
1
点最小,R点最大;RM 弧段 T?( γ w 1
2
L) =0.0276~0.0295,平均值 0.0286,数值结果 0.0288;RP弧
2
中下层坝袋 NR弧段实测张拉力 T?( γ w 1
段从 0.0295增至 0.0368,数值结果 0.0288~0.0348,两者接近;PQ 弧段平均值 0.0387,数值结果
0.0368;QN弧段从 0.0544降至 0.0115,数值结果从 0.0348降到 0.0175,缘于下层坝袋存在向右的
位移趋势,静摩擦方向为 QN,N点最小,PQ段最大。以上分析表明该数值模型可模拟坝袋受力变形
特性。
5 参数分析
5.1 上游水位 坝袋周长比 L?L= 0.8 ,上游水位 H与坝袋运动模式及截面形状的关系见图 6,锚固
2 1 u
位置分别为 x?L= 0.00 、x?L= 0.08 。由图可知,增加 H,双层橡胶坝向下游侧发生移动和挤压变形;
1 1 u
水位为零时坝袋间接触段不为零,坝袋间存在显著挤压作用;增加 H ,M 点由向下游一侧的牵引作
u
用逐渐转变为向上游一侧的牵引作用;上层坝袋充灌介质较轻,施加 H ,坝袋很快脱离地面,压缩变
u
— 8 2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