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7 - 水利学报2021年第52卷第6期
P. 47
参数一致。
2.2 地基条件 大坝所在的 V 型河谷中分布有 44 ~ 50 m 厚的深厚覆盖层。为了获得覆盖层的物理力学
特性开展了大量现场和室内试验。根据材料特性的差异,覆盖层主要分为 3 层,上层为卵石和砂砾石
层(Q ),厚度 6~20 m;中部为砂砾石层(Q ),厚度 12~15 m;底部为块石和砾石层(Q ),厚度 6~
a1
a2
a3
4 4 4
20 m。中部砂砾石层为覆盖层的主要组成部分。覆盖层以下基岩为变质凝灰岩,基岩中未观测到大尺
寸断层和强风化区。图 2 为基于现场和室内试验获得的覆盖层物理力学特性。孔隙率随着覆盖层深度
的增加逐渐减小,而覆盖层上部干密度波动较大,整体相对较小,底部干密度随深度呈增加趋势,整
体相对较大。覆盖层孔隙率为 0.2 左右,变形模型在 35~55 MPa 之间,具有较大的剪切模量和变形模
量。水平方向渗透系数沿着深度的分布规律与垂直方向基本一致,但是渗透系数总体相对较大。
图中:DPT 为重型动力触探试验值;φ 0为内摩擦角;E 0为变形模量;k 为水平向渗透系数
图 2 覆盖层地基物理力学特性沿深度分布
图 3 为覆盖层的粒径分布曲线。颗粒粒径范
围 总 体 较 大 , 最 大 粒 径 大 约 为 600 mm 左 右 。
Q 、Q 、Q 3 层覆盖层的粒径分布下包线的不
a3
a2
a1
4 4 4
均 匀 系 数(Cu)分 别 为 283、 200、 237, 曲 率 系 数
(Cc)分别为 13.6、4.3 和 10.6。图 3 表明,3 层覆盖
层的粒径分布均不均匀。
上述结果表明,苗家坝面板堆石坝坝基覆盖
层具有结构松散、粒径分布范围大、高渗透性和
物理力学特性不均匀等特点。为了减小覆盖层的
压缩变形,筑坝前使用质量为 25 000 kg、宽度为
图 3 覆盖层粒径分布
2.2 m 的振动碾对覆盖层进行了 10 遍碾压处理。
2.3 防渗墙和监测系统布置 为了控制覆盖层地基渗流,在坝基中修建了一道槽孔型防渗墙。防渗
墙厚度 1.2 m,顶部长度 121 m,总面积达 2900 m 。防渗墙最大深度为 50.5 m,贯入基岩深度 0.5 m。
3
图 1(b)为沿坝轴线方向防渗墙的纵向断面和详细设计信息。墙体采用 C30 混凝土材料,轴向抗压强
度为 20.1 MPa,抗拉强度为 2.01 MPa。该防渗墙采用拔管法进行板对板的分期施工。防渗墙在坝体
填筑的前 3 个月进行施工。为了观测防渗墙和相邻覆盖层的力学特性,地基和防渗墙中布置了详细
的监测系统如图 1(b)和表 1 所示。
— 67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