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 - 2021年第52卷第7期
P. 10
的落差与水平距离的比值。1986—1999 年黄河下游纵剖面调整以抬升为主,其中花园口-夹河滩主槽
[41]
抬升约 2.6 m,夹河滩-高村主槽约 3.0 m 。小浪底水库运行后,黄河下游河槽出现持续冲刷趋势,
图 6(a)采用河槽的平均河床高程点绘了 2000、2005、2011 和 2017 年花园口-高村河段河床纵剖面,
由图可知 2000—2017 年的河床平均比降基本维持在 0.18‰左右,2017 年汛前河床高程平均比 2000 年
汛前低约 2.93 m。
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作为典型的游荡型河段,河势变化复杂,受上游水沙条件影响,主槽摆动
幅度大,滩槽转化加剧,给防洪带来一定的压力 [42] 。在 1986—1999 年间花园口-东坝头平均摆幅
[43]
2250 m,东坝头-高村平均摆幅 1000 m 。这里以 2000 年汛前深泓为基准,统计花园口-高村河段
2000 到 2017 年河槽深泓摆动,如图 6(b)所示(向左摆动为负值,向右摆动为正值)。不同年份河槽横
向摆动差别较大,其中花园口断面深泓的平均摆动幅度可达 1480 m,夹河滩为 1300 m,而高村只有
343 m。随着向下游推进,河道平面摆动幅度呈减小趋势。
95.00
2000.05
y=-0.18x+116.07(2000.05) 2005.04
85.00 2011.04
2017.04
高程/m 75.00 y=-0.18x+113.14(2017.04)
65.00
55.0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距坝里程/km
(a)沿程河床比降变化
4000
2000.05
2005.04
2000 2011.04
2017.04
摆幅/m 0
-2000
-400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距坝里程/km
(b)深泓点摆动幅
图 6 花园口-高村河段
5.2.2 河槽断面形态变化 水沙条件的变化不仅影响河道深泓的摆动,同时也对横断面形态有着重
要作用。1986—1999 年下游河道萎缩,游荡河段嫩滩淤积严重,主槽宽度明显减少,减少幅度在
[44]
300 ~ 2000 m 。小浪底运行之后,长期低含沙水流下泄,不断刷深河槽,河槽断面形态调整剧烈,
既有横向展宽又有下切冲深,河槽主流迁徙无常。图 7 为 2011—2017 年不同河段主槽断面冲刷形
式,有的河段以下切冲深为主,如来童寨、东坝头和高村断面,而有的河段则是以侧冲展宽为主,
如黄练集、韦城和杨小寨断面。
虽然主槽宽度和深度变化较大,但是由于生产堤的限制,洪水漫滩几率降低,滩槽水沙交换困
难,下游河道“二级悬河”的不利形态并没有得到改善。图 8 为荆隆宫断面和杨小寨断面套绘图,其中
荆隆宫断面位于花园口-东坝头河段,该河段二级悬河轻微发育。杨小寨断面位于东坝头-高村河
段,该河段二级悬河发育较为严重。花园口-高村河段在 2000—2017 年间主槽和滩区宽度沿程变化如
图 9 所示。主槽宽度变化可分两部分:(1)花园口-东坝头河段的宽度变化较大,分布在 400 ~ 2300 m
范围内;(2)东坝头-高村河段的宽度集中在 500 ~ 1000 m 范围内。滩区宽度变化可分为三部分:(1)
花园口-韦城河段的宽度沿程逐渐增大,从 5000 m 逐渐增大至 13 000 m 左右;(2)韦城-东坝头河段宽
度相对稳定,沿程变化不大,处于 6000 ~ 9000 m 范围内;(3)东坝头-高村河段宽度沿程逐渐减小,
从 15 000 m 降到 4000 m 左右。
5.3 滩区地形变化及治理方案
5.3.1 滩区地形变化 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河段滩区所占面积远大于主槽,通过计算不同区域的泥沙
— 76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