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1年第52卷第7期
P. 8
园口和高村两处水文站 1960—2017 年输沙量和输水量(图 3)可知,1960—2017 年之间水沙量呈递减
趋势。
3
1960—1973 年平均水量(花园口与高村水文站均值)约 455.69 亿 m /a,平均沙量为 11.76 亿 t/a;
1970 年代大规模水土保持工作以及黄土高原地区大量淤地坝建设 [35-36] ,1974—1985 年平均沙量减少
到 10.54 亿 t/a,水量为 422.28 亿 m /a。1980 年代中期以后黄河来水减小,加之上游龙羊峡水库投入运
3
行(1986 年 10 月),进入下游河道水沙量进一步减小,1986—1999 年平均水量为 257.86 亿 m /a,平均
3
沙量降到 6.18 亿 t/a。2000 年小浪底水库进入初期拦沙运用时期,2000—2004 年为水库调水调沙试验
阶段,之后每年进行调水调沙,保持长期低含沙水流下泄,有效的改善了河道,主槽过流能力逐渐
增加,至 2017 年,河槽平滩流量由 2002 年汛前的 1800 m /s 增大到 4000 m /s 以上,此时下游河道年均
3
3
水量维持在 236.31 亿 m /a 左右,而年均沙量仅 1.03 亿 t/a,较 1986—1999 年减少 83%。
3
(亿 m 3 /a)
年输水量/
(亿 t/a)
年输沙量/
图 3 花园口、高村站年输水量/年输沙量(1960—2017 年)
4.2 含沙浓度与泥沙粒径变化 图 4(a)为花园口和高村水文站(分别距小浪底 129.67 km 和 303.1 km)
在 1960—2017 年期间年均含沙浓度变化趋势。1960—2000 年平均含沙浓度约 25.5 kg/m ,小浪底水库
3
建成投入运用后,经水库拦沙调控等措施,2000—2017 年平均含沙浓度锐减到 4.31 kg/m 。其中高村
3
站年均含沙浓度均大于花园口站,进入该河段泥沙量小于出口,说明该河段泥沙收支不平衡,河道
处于冲刷状态。
图 4(b)为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河段河床表层泥沙中值粒径沿程变化趋势,其中主槽区域粒径沿
程变化趋势明显大于滩地。主槽区域,花园口附近中值粒径平均值为 0.123 mm,高村附近为 0.085 mm,
下降 0.038 mm;滩地区域,花园口为 0.061 mm,高村附近为 0.053 mm,仅下降 0.008 mm。明渠河道
水流中的泥沙粒径分布是上细下粗,即上层水体细颗粒泥沙较多,粗颗粒泥沙多位于下层水体,当
这种分布的挟沙水体进入具有滩槽复式河道后,受到滩槽高差的作用,进入滩地的泥沙主要是中上
层水体中的泥沙,因而滩地上的粒径相对较细,而留在主槽中的泥沙主要为中下层水体中的泥沙,
粒径相对较粗 [37] 。
60 0.25
花园口 主槽
高村
40 滩地
小浪底 0.20
(kg/m 3 ) 20 0 1960 1970 1980 1990 2000 4.31kg/m 3 中值粒径/mm 0.15
运行期间
3
25.5kg/m
2010 2020
含沙浓度/ 12 9 6 花园口 0.10
高村
3 0.05
0 0.00
100 150 200 250 300 350 400 450
2000 2005 2010 2015 2020
年份 距坝里程/km
(a)含沙浓度随时间变化 (b)泥沙中值粒径沿程分布
图 4 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河段含沙浓度变化(1960—2017 年)与泥沙中值粒径分布(2000—2005 年)
— 76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