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 - 2021年第52卷第7期
P. 11
105
2011.04 2017.04 93 2011.04 2017.04
100
高程/m 95 高程/m 88
90
85
80 83 侧冲展宽
下切冲深
75 78
8500 8700 8900 9100 9300 9500 8200 9000 9800 10600 11400
起点距/m 起点距/m
(a)来童寨 (b)黄练集
92 85
2011.04 2017.04 80 2011.04 2017.04
87
高程/m 82 高程/m 75
70
77 65
侧冲展宽 下切冲深
72 60
2000 4000 6000 8000 4500 4750 5000 5250 5500
起点距/m 起点距/m
(c)韦城 (d)东坝头
74
73 2011.04 2017.04 2011.04 2017.04
69
高程/m 68 高程/m 64
63
59
侧冲展宽 下切冲深
58 54
5500 6000 6500 7000 7500 8000 400 4200 4400 4600 4800 5000
起点距/m 起点距/m
(e)杨小寨 (f)高村
图 7 不同河段主槽断面冲刷形式
95 4000 2000.05
2000.05
90 大堤 生产堤 主槽 大堤 2005.04 3000 花园口 东坝头 2005.04
2011.04
2017.04
高程/m 85 生产堤 2011.04 主槽宽度/m 2000 高村
80
75 2017.04 1000
老滩 二 滩 嫩滩 0
7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20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距坝里程/km
起点距/m
(a)荆隆宫断面 (a)主槽
80 20000 2000.05
75 大堤 主槽 大堤 15000 2005.04
2011.04
天然文岩渠
高程/m 70 二级悬河 生产堤 滩区宽度/m 10000 2017.04
65
60 一级悬河 5000
老滩 嫩滩 花园口 韦城 东坝头 高村
55 0
-4000-2000 0 2000 4000 6000 8000 10000 12000 120 160 200 240 280 320
起点距/m 距坝里程/km
(b)杨小寨断面 (b)滩区
图 8 黄河下游典型断面形态 图 9 不同河段主槽与滩区的宽度变化
沉积与侵蚀速率(表 3),可以了解到不同时期不同区域的地形调整强度,有助于完善滩区规划治理方案。
从表 3 中可以看出,主槽的地形调整强度高于滩区,在 2000—2005 年各大滩区主要以沉积为
主,年均沉积速率为 0.017 m/a。2000 年小浪底水库进入初期拦沙运用时期,至 2002 年完全建成,
2002—2004 年进行调水调沙试验 [45] ,滩区于该阶段总趋势仍表现为沉积模式。2005—2011 年滩区由
沉积模式转为侵蚀模式,各大滩区均表现侵蚀,年均侵蚀速率为 0.011 m/a;2011—2017 年期间依然
处于侵蚀状态,且侵蚀程度进一步加大,年均侵蚀速率为 0.041 m/a。而主槽区域在三个时段比较接
近,年均侵蚀速率约 0.085 m/a。
小浪底运用之前,1965—1999 年花园口-高村河段的滩区沉积速率在 0.016 ~ 0.034 m/a 之间 [16] ,
小浪底运用之后,2000—2017 年滩区逐渐从沉积模式转为侵蚀模式,侵蚀速率在 0.005 ~ 0.025 m/a。
造成滩区侵蚀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人为活动。当地农业生产,耕作粗放导致水土流失,土壤
沙化严重等;区域经济发展,实施采沙,挖塘(图 10)等土地开发利用;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的实施
— 76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