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2021年第52卷第7期
P. 9
5 泥沙收支与地形调整
5.1 泥沙收支分析 小浪底水库运用之后,由于拦沙作用以及下游河道控导工程或生产堤的不断建
设与加固,黄河下游河道泥沙收支发生巨大变化。表 2 给出不同区域内于不同时期内的沉积与侵蚀体
积,可以看出,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河段总趋势是侵蚀的,且随着时间的推移主槽区域持续冲刷,
而滩区则是从沉积转为侵蚀。
2000—2005 年:花园口-高村河段累计侵蚀 2.237 亿 m ,其中主槽侵蚀 3.005 亿 m ,而滩区沉积
3
3
约 0.768 亿 m ,除了原阳滩其它各大滩区均表现为沉积模式。2005—2011 年:各大滩区和主槽都处于
3
侵蚀状态,泥沙累计减少约 3.638 亿 m ,其中主槽 3.062 亿 m ,占总侵蚀的 84.16%;而滩地泥沙减少
3
3
0.576 亿 m ,占总侵蚀的 15.84%。2011—2017 年:该河段侵蚀体积进一步增大,累计侵蚀 5.498 亿 m ,
3
3
其中主槽 3.162 亿 m ,占总侵蚀 57.51%,滩地 2.336 亿 m ,占总侵蚀 42.49%。
3
3
表 2 黄河下游花园口-高村河段 2000—2017 年间沉积与侵蚀体积
滩区/亿 m 3 主槽/亿 m 3 总区域
时期
原阳滩 郑州滩 封丘滩 开封滩 兰考东明滩 长垣滩 花-夹主槽 夹-高主槽 /亿 m 3
Ⅰ:2000—2005 -0.117 0.178 0.097 0.143 0.072 0.394 -2.041 -0.964 -2.237
Ⅱ:2005—2011 -0.062 -0.071 -0.088 -0.266 -0.081 -0.009 -2.210 -0.852 -3.638
Ⅲ:2011—2017 -0.082 -0.523 -0.222 -0.512 -0.720 -0.277 -2.030 -1.132 -5.498
2000—2017 -0.262 -0.416 -0.212 -0.635 -0.729 0.109 -6.281 -2.947 -11.373
通过计算不同区域的泥沙侵蚀与沉积体积,乘以相应的干容重,可估算出各个区域的泥沙重
量。根据图 4(b)可知,滩地区域平均中值粒径约为 0.05 mm,对应的干容重为 1.121 ~ 1.249 t/m ,主
3
3[38]
槽河床平均中值粒径约为 0.1 mm,对应于干容重为 1.233 ~ 1.410 t/m 。本次研究滩地区域干容重取
3
1.121 t/m ,主槽区域取 1.233 t/m ,计算出不同区域泥沙沉积/侵蚀重量,如图 5 所示。2000—2005 年
3
期间,主槽区域侵蚀 3.705 亿 t,滩区泥沙沉积 0.861 亿 t;2005—2011 年期间,主槽持续冲刷,累计
侵蚀 3.775 亿 t,滩区从沉积转为侵蚀,泥沙累计减少 0.646 亿 t;2011—2017 年期间河道内泥沙进一
步减少,其中主槽侵蚀 3.899 亿 t,滩区泥沙减少 2.619 亿 t。综上所述,2000—2017 年期间花园口-高村
河段的主槽一直处于侵蚀状态,年均侵蚀速率维持在 0.669亿 t/a,而滩区年均侵蚀速率为 0.141亿 t/a。
Ⅰ:2000—2005
Ⅱ:2005—2011
Ⅲ:2011—2017
沉积/侵蚀量/亿 t
原阳滩 郑州滩 封丘滩 开封滩 兰考东明滩 长垣滩 花-夹主槽 夹-高主槽
区域
图 5 花园口-高村河段不同区域泥沙沉积/侵蚀重量
5.2 河床形态调整分析 河床形态可分为横断面、纵剖面和平面形态,横断面形态量化方法有槽
宽、槽深、断面面积、湿周及宽深比等,纵剖面主要体现在沿程河床比降的变化,而平面形态的量
化方式有弯曲系数、曲率半径、弯距、摆幅等 [39] 。本次我们主要从沿程纵向比降、深泓的平面摆动
及横断面变化三个方面来探讨河床形态调整规律。
5.2.1 河床沿程比降与深泓点摆动 河床纵向形态可以用河床比降来表示 [40] ,河床比降是一个河段
— 76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