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6 - 2021年第52卷第7期
P. 126
(a)第 1 套人工地震动 (b)第 2 套人工地震动
(c)第 3 套人工地震动
图 9 A 点相对于 B 点的横向相对变形
(a)第 1 套人工地震动 (b)第 2 套人工地震动
(c)第 3 套人工地震动
图 10 隔减震支座恢复力-位移滞回曲线
渡槽结构体的主振型,可以看出,支座的滑动位移主要是由第 2 阶振型(如图 4(b))的“贡献”所引
起。也正是支座与槽体的这种“类刚体”横向振动,致使高阻尼支座的阻尼效应充分发挥,减轻了槽
体的地震响应。
综上分析,可以看出高阻尼隔减震支座的引入,显著的降低了渡槽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这一
方面是由于高阻尼隔减震支座增加了渡槽结构体系的阻尼,这种“控制增阻”的技术措施,使地震反
应谱的谱值减小,即耗散了地震动输入到渡槽结构体系的能量所致。另一方面是由于高阻尼隔减震
支座增加了渡槽结构体系的柔度,降低了渡槽结构体系的刚度,这种“降刚增柔”的技术措施,延长
结构的自振周期,避开地震能量集中的范围,降低了渡槽结构体系的地震响应。
— 88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