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101
水扰动事件时,广义 ID模型能够更快预测下游闸 表1 各渠池基本设计参数表
前水位的变化。
渠池 A B C
为充分验证广义 ID模型的先进性,本文设计
长度L/m 7000 1200 4000
了三组仿真算例进行研究:第一组,以渠池 A 为
底宽B 0 /m 7 1 15
例,研究在 100% 和 50% 设计流量下当分水口位 边坡/m 1.5 1.5 2
于渠池不同位置时的预测精度(1-1、1-2);第二 设计流量/(m /s) 14 2 170
3
组,以渠池 A 为例,假设有两个分水口,分别位 目标水深/m 2.1 0.9 6
于渠池上、下游两端,研究同步取水和异步取水 底坡i 0.0001 0.002 0.00004
工况下的预测精度 (2-1、2-2);第三组,使用 糙率n 0.02 0.014 0.015
多个工程渠池算例进行检验,渠池 A 为 ASCE 算 下游闸门开度E/m 1.5 0.5 3
例 2 的 1 号渠池(典型小规模、缓坡渠道)(3-1),
渠池 B为 ASCE算例 1的 2号渠池 (典型小规模、陡坡渠道)(3-2),渠池 C为南水北调中线工程中的
[20]
某渠池 (典型大规模、缓坡渠道)(3-3)。所用算例能够代表常见明渠输配水工程的渠池类型。算例
[7]
设计从多角度将广义 ID 模型与 ID 模型进行对比。各渠池基本参数见表 1,ID 模型基本参数及模型验
证工况见表 2。
表2 模型验证工况及ID模型参数汇总表
编号 Q/(m /s) A s /m 2 τ/min 分水口位置 取水时间 取水流量/(m /s)
3
3
1-1 14 63740 13 x=0或x=0.5L u 或x=L u 或x=0.5(L+L u )或x=L T=1h 1
1-2 7 76929 13 x=0或x=0.5L u 或x=L u 或x=0.5(L+L u )或x=L T=1h 1
2-1 14 63740 13 x 1 =0、x 2 =L u T 1 =1h、T 2 =1h D 1 =D 2 =0.5
2-2 14 63740 13 x 1 =0、x 2 =L u T 1 =1h、T 2 =4h D 1 =D 2 =0.5
3-1 14 63740 13 x=0或x=0.5L u 或x=L u 或x=0.5(L+L u )或x=L T=1h 1
3-2 2 718 4 x=0或x=0.5L u 或x=L u 或x=0.5(L+L u )或x=L T=1h 0.1
3-3 150 130238 5 x=0或x=0.5L u 或x=L u 或x=0.5(L+L u )或x=L T=1h 10
仿真结果如图 4—8 所示。图 4 和图 5 为第一组算例仿真结果,可以看到,对于渠池 A,无论在
设计流量工况还是小流量工况下,广义 ID 模型的预测精度均高于原 ID 模型。图 6为第二组算例仿真
结果,可以看到,同步取水时广义 ID模型和 ID模型结果相近,分析其原因是,分水口分别位于渠池
两端,两分水口滞后影响相互抵消。但在异步取水工况下,广义 ID 模型的预测精度明显高于 ID 模
型。图 4、图 7和图 8为第三组算例仿真结果,观察ID模型的预测误差随分水口位置改变的变化趋势
可以看到,渠池 A 和渠池 B 整体呈“V”字型,即分水口最适用点在 x=L 附近,分水口位置越靠近上、
u
下游两端,ID 模型的预测精度越低;而对于渠池 C,整体呈下降趋势,即分水口位置越靠下游,ID
模型的预测精度越高,但总体标准差的变化值相较于渠池A和渠池B而言较小,可以初步认为对于渠
池 C 这类规模极大、坡度极缓的渠道而言,分水口位置对 ID 模型预测精度的影响并不大。与前文简
化假设(即各算例渠池分水口最适用点均在均匀流区和回水区交界处)并不矛盾。从广义 ID 模型的预
测效果可以看到,渠池 A的改善程度最大,渠池 B其次,渠池 C最差。从图 8中可以看到当分水口位
于所取最适用点下游时,广义 ID 模型的仿真效果较 ID 模型恶化,主要原因在于渠池 C 分水口最适用
点位置选取的偏差,根据前文分析,若将渠池 C 的分水口最适用点改为渠池下游端,则整体预测效
果很可能得到一定程度改善。
由于 ID 模型是一个较为简单的概化模型,推导过程中有许多简化和假设,使得分水口最适用点
位置难以通过理论推导获得。分水口最适用点位置的选取对广义 ID 模型预测精度的改善程度有较大
影响,与渠池断面大小、长度、坡度等工程物理特性及运行工况等多因素有关,较为复杂,本文不
进行深入分析。但整体而言,当分水口位于渠池上游均匀流区时,相较于 ID 模型,本文所提广义 ID
模型对分水口取水工况的预测精度均得到了一定程度改善。接下来,本文将利用 ID 模型和所提广义
—60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