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22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122
实验楼地下水源热泵系统为研究对象,建立地下水渗流—热量运移—溶质运移多场耦合数值模型,在
考虑合理科学开发浅层地热能的基础上,进一步评价浅层地热能开发对深层地下淡水咸化控制效应。
2 工程概况
科研 实 验 楼 位 于 南 通 市 崇 川 区, 分 为 主 楼
( 6F)和附楼(2F),采用地下水源热泵系统进行制
冷和供暖,根据设计指标,科研实验楼冬季最大负
荷 345kW,夏季最大负荷 465kW。地下水源热泵
系统工程布置了 1口抽水井和 1回灌井,受场地限
制,抽水井和回灌井之间的距离为 58m。场地布
置示意图见图 1。
2.1 沉积地层 南通市第四系厚度一般可达 300m,
其水文地质体结构是砂土与黏性土互层组成的复合
含水层系统。区内下更新统 (Q )埋深在 190m以
1
下,厚度 60m左右。由中粗砂、粉细砂构成,为
河湖相沉积,含水砂层构成区第Ⅲ承压含水层组; 图 1 江苏省地质工程勘查院(南通分院)
地下水源热泵场地布置示意
江苏省地质工程勘察院 (南通分院)一带缺失中更
新统(Q)砂层,即研究区缺失第Ⅱ承压含水层;区内上更新统(Q)埋深在 40~120m之间,厚度 80~
2 3
100m 。由中粗砂、粉细砂构成,受两次海浸影响,形成海陆交互相沉积,含水砂层构成区内第Ⅰ承
压含水层组;区内全新统( Q)厚度 40~50m,由粉细砂、亚砂土构成,含淤泥质,为三角洲海陆交互
4
相沉积。上部多为长江冲积土层,属近现代沉积物 [14] 。
2.2 水文地质条件 工程场地的地下水以松散孔隙水为主,主要赋存在砂层中,根据沉积环境可划分
为潜水、第Ⅰ、第Ⅲ承压含水层,各含水层的富水性好,但水质差异较大。含水层之间夹黏土层,分
别第Ⅰ、第Ⅲ黏性土弱透水层,水文地质剖面图见图 2。潜水主要赋存于全新统地层(Q)中,含水层
4
下段具有一定微承压特性,水位埋深 1.5~2.0m,水质微咸,TDS在 800~1600mg?L之间,地下水化
学类型为 HCO·Cl - Ca·Mg和 HCO·Cl·SO - Ca ·Na,潜水与地表水有着密切的水力联系。第Ⅰ承压
4
3
3
水主要赋存于上更新统(Q)中,水位埋深在 3m左右,水质差,TDS在 1100~1800mg?L之间,水化
3
学类型为 Cl·HCO - Ca ·Na。第Ⅲ承压水主要赋存于下更新统(Q)中,水质好,TDS在 700mg?L左右,
1
3
水化学类型为 HCO·Cl - Na·Ca。
3
图 2 场地水文地质剖面图
2
— 6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