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4 - 2022年第53卷第5期
P. 64

应,表征降雨在时程分布上的不均匀性。Rcv取值越大,表明降雨的时程分布越不均匀。
                                                                 t 0
                                                           Rpk =                                      (11)
                                                                 T
                                                              n        2
                                                             ∑ (k i - 1 )
                                                             i = 1                                    (12)
                                                      Rcv =
                                                                n - 1
               式中:t 为场次降雨中最大雨强出现的时刻;T为该场次降雨的总历时;k 为场次降雨中的第 i时刻的
                      0                                                           i
               雨强与该场次降雨平均雨强的比值;n为场次降雨序列的长度。
               3.3  降雨时空分布量化指标的应用

               3.3.1  K-medoids 聚类分析法      K-medoids 聚类分析法是一种根据样本数据间的距离大小对样本进行
               聚类的方法     [34] 。K-medoids法与常用的 K-means法的计算原理较为相似,但相比 K-means法降低了样
               本集中异常值对聚类结果的影响。
                   采用聚类分析中常用的评价指数               [35] PI指数(Partition index)和 SI指数(Separation index)来衡量聚类
               分析的结果,计算公式如下:
                                                               N     m       2
                                                                  μ ij
                                                         c  ∑ j = 1 ( )  x j - v i                   (13)
                                                                  c          2
                                               PI ( ) c = ∑ i = 1
                                                             N i∑ k = 1 v k - v i
                                                         c     N     2        2
                                                                  μ ij
                                                                 ( )  x j - v i
                                                      ∑ i = 1 ∑ i = 1
                                               SI ( ) c =                                             (14)
                                                                          2
                                                           Nmin i,k v k - v i
                                                                                                       
               式中:c为簇类的个数;N为样本集数据点的个数;μ ij 为第 j个对象在第 i个簇中的隶属度; x j - v i 为
                                                             
               第 j 个样本点与第 i 个簇类中心之间的距离; v k - v i 为第 k 个簇类中心与第 i 个簇类中心之间的距离;
               m 为模糊度。两个指标值越小表明同一点簇内的相似性越高,聚类分析结果越准确;反之,则不同
               点簇的样本差异性越大。
               3.3.2  洪水特征指标及洪水过程线标准化                  选取 6 个常用的描述洪水过程变化特征的指标                    [16,19] ,对
               洪水聚类分析结果进行评价,包括刻画洪峰强度和洪水时间特性的洪峰模数 K 、峰现时间 T 和洪水
                                                                                      m
                                                                                                   m
               历时 T ,还有描述洪水动力学特性的指标,如涨洪速率 RQ、落洪速率 DQ,以及描述洪水形态的指
                    dur
               标变差系数C 。各洪水特征指标的具体计算公式见表1。
                           V
                   为了将两个研究流域的多场场次洪水过程统一分析,需对洪水过程线进行标准化处理                                         [13-14] 。采
                       [36]
               用 Brunner  等提出的洪水过程线标准化方法,洪水过程线每个时刻的流量除以该场次洪水洪量 V,
               使得标准化后的洪水过程线的洪量为1,标准化计算公式如下:
                                                        Q t
                                                  Qn t =       t = 1, 2, …, D                         (15)
                                                        V
               式中:Q t 为洪水过程线上某t时刻的流量值;Qn 为标准化后t时刻的流量值;D为场次洪水的总历时;
                                                          t
               V为场次洪水的洪量。



               4  结果和分析

               4.1  降雨空间矩和时间矩指标计算结果                    分别计算了紫荆关流域 1956—2012 年 49 场和阜平流域
               1965—2000 年 19 场场次降雨的降雨空间矩和时间矩指标,计算结果如图 3 所示。紫荆关和阜平流域
               降雨空间矩和时间矩低于和超过阈值1的场次降雨与该流域场次降雨总数的比例,如表2所示。
                   根据表 2可知,紫荆关流域有超过 70% 场次的降雨一阶空间矩(D )小于 1,表明降雨中心多位于
                                                                              1
               下游,超过 50% 场次的降雨二阶空间矩(D )大于 1,表明紫荆关流域的降雨中心一般至少有 2个。阜
                                                     2
               平流域的降雨一阶空间矩也大部分都小于 1,表明降雨中心多位于下游,该流域的降雨二阶空间矩多
               小于1,表明阜平流域的降雨中心一般只有1个。

                 —564 —
   59   60   61   62   63   64   65   66   67   68   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