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3 - 2022年第53卷第6期
P. 43
现状典型如华北平原,地下水位严重下降,已经失去了产流能力,研究这个变化过程对于科学管
理与恢复地下水位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按照前述产流条件与包气带变化的分析,确定产流基准埋深是
建立这个认知的基础。
从降雨径流产生机制看,原动力是蒸发和入渗,地表径流是力学平衡后的次生结果。一般情景
下,汛期暴雨集中,是主要的产流季节。降水与地表径流有完备的直接观测,产流期间的水面蒸发也
有观测,入渗直接观测较少。因此根据式( 5)、式(6),如下公式确定产流基准埋深:
I - E - R o P
1 +
h= ( 0 ) (7)
s
ξ - ω 0 ρ g(I - E)
2.5.3 地表径流消失临界埋深 从理论上讲,当地下水位持续下降,产流基准埋深不保,将开始地表
产流减少过程。这是需要进一步深入探讨的问题。地下水位下降到某一程度,使得地表径流完全消失。
设包气带厚度由 h(m)增大到 H(m),按前文分析,地下水位下降后,土壤气体空间结构有新的
s
变化。此时,包气带 空间分 为两 层:原 有 的 h,地 下 水 消 退 后 大 孔 隙 的 新 透 水 层 h′ = H - h;假 设
s
s
3 3
s s
h′(m)孔隙度 ξ ′(m ?m ),初始土壤气体空间由 h( ξ - ω 0 )(m)扩张为[h( ξ - ω 0 ) + h′ ξ ′](m)。若 H为
地表径流消失临界埋深,则重力与土壤气体阻力平衡,且有 R = I - E,此时:
g
R g
ρ g(I - E) =P′ - P′ = P′ (8)
0
0
s g
h( ξ - ω 0 ) + h′ ξ ′ - R
]
0
h′ = [ P′ s ) ξ ′ (9)
+ (I - E) - h( ξ - ω 0
ρ g
式( 9)计算关键是地下水位下降后新土层气体空间的分析,包含两个有关联的问题:孔隙度与压
力变化。先看孔隙度 ξ ′,假设上下两层为同质土壤,不同的是新露出的下层由于长期处于饱和状态使
得孔隙结构发生了改变。土壤受到水的压力和浸润形成大形团聚体甚至块状体,团聚体之间有大的孔
3 3 3 3 [15]
隙ξ 1 (m ?m ),其内部有小孔隙 ξ 2 (m ?m ) 。作如下推断:在饱和状态下,团聚体之间大孔隙与地
相同;地下水排干之后团聚体可能进一
下水给水度接近,团聚体或块状体内部 ξ 2 与原始土壤孔隙度 ξ 1
步密实,内部孔隙缩小、团聚体间孔隙进一步增大,总的孔隙度:
+ (10)
ξ ′ = ξ 1 ξ 2
变化前的均质气体压强 P(Pa)与新状态的土层气体初始压强 P′(Pa)之间,随着气体扩散,压强
0
0
)
s
h( ξ - ω 0
[16]
减弱,以压缩常数表示二者转化关系 ,如果取压缩常数为 ,则:
h′ ξ ′
)
h( ξ - ω 0
s
P′ = P 0 (11)
0
h′ ξ ′
将式( 10)、式(11)代入式(9)近似计算 h′,估算地表径流完全消失的临界条件下包气带厚度,即
地表径流消失临界埋深 H。
应该指出,本文提出的地表径流消失临界埋深是地表产流的边界。当一个区域完全失去地表产
流,降雨水体的应力条件也完全改变,不再有形成封闭空间禁锢气体的条件。转化为降雨入渗能否补
给地下水的问题,也与包气带厚度密切相关,不在本文讨论范围。
3 华北平原降雨- 径流关系变化初步分析
华北平原是典型的半湿润区,汛期暴雨集中,也是集中产流季节。自从 1970年代以来地下水持
续超采,造成地下水位大幅度下降,使包气带的厚度普遍增大,导致降雨 - 径流关系发生重大改变,
地表产流大幅度减少直至消失。根据前述理论分析,产流基准埋深和地表径流消失临界埋深是其中最
重要的节点。为方便起见,以华北平原海河流域范围为对象,分析计算这两个重要埋深。
3.1 产流基准埋深分析计算 根据式(7)计算华北平原产流基准埋深。降雨量、水面蒸发量以及径流
3
3
量均取 mm为单位,初始压强取 mm水柱为单位,初始含水量取为体积含水量(m ?m )。
— 6 6 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