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2022年第53卷第6期
P. 41
之后,许多学者通过土柱入渗实验 [2 - 6] 、田间漫灌实验 [7 - 8] 、暴雨入渗产流观测 [9] 都证明了气体阻力
广泛存在于水分向土壤下渗过程中,并对下渗造成阻碍。Youngs等 [10] 从理论上分析了积水入渗过程
中气体阻力的变化并用理想气体公式计算气体压力。Wang等 [11] 、Hammecker等 [8] 、李援农等 [12] 和甘
永德等 [13 - 14] 进一步研究了气体阻力影响下的土壤入渗过程,气体阻力被认为是影响下渗的唯一阻力。
综合以往研究,对降雨径流过程进行力学分析呼之欲出,这正是本文尝试完成的工作。
2.2 降雨径流条件设定 天然条件下敞开的包气带孔隙与大气相通,而暴雨期间地面被降水覆盖,此
时包气带与大气联系中断,包气带气体顺理成章地被禁锢。降雨结束后露出地面,可以观察到地面有
大量爆气出现,证明包气带被禁锢的气体释放。显然,降水体覆盖地表从而禁锢包气带气体是降雨产
生径流时的特殊现象。基于上述事实,可以对降雨产流条件作如下设定。
降雨产生径流是力学作用的结果。雨季到来之前包气带处于最干燥状态,降水到达地面形成的连
续水体覆盖地表,将包气带与大气阻隔,导致土壤孔隙中的气体处于封闭状态。此后,覆盖地面的降
雨水体受重力作用向包气带入渗,使得土壤气体受到压缩从而增大气体压强形成阻力对水体起到顶托
作用。下渗水量越多,气体阻力越强。随着降雨水量积累,持续向包气带入渗。降雨水体在力学作用
下最终获得动态平衡,降水被分化为蒸发量、下渗量,以及剩余在地面的部分即为地表径流。
2.3 降雨径流受力分析 按上述思路对降雨径流形成过程进行力学分析。为方便讨论,设地面近似为
3 3 3 3
水平、包气带为均质土壤,包气带厚度 h(m)、土壤孔隙度 ξ (m ?m )、初始含水量 ω 0 (m ?m );降雨
量在空间上均匀分布。如此,即可在单位面积上针对垂直方向进行一维分析推导。
设历时 D(min)的次暴雨,初始降雨量 I(m)到达并覆盖地面,将包气带与大气阻隔,形成封闭的
0
土壤气体空间;设降雨强度 i(t)(m?min)、蒸发强度 e(t)(m?min)、入渗强度 r(t)(m?min),因此,降
t t
0 ∫
∫
雨量(m)累积过程:I(t) =I + i(t)dt, 蒸发量(m)累积过程:E(t) = e(t)dt, 入渗量(m)累积过程:
0 0
t
∫
R(t) = r(t)dt。 分析作用于降雨水体的受力,如图 1所示。
g
0
图 1 降雨径流受力分析
(1)首先是重力。这是降雨水体向包气带下渗的原动力:
G(t) = ρ g(I(t) - E(t)) (1)
3
2
式中:ρ 为水的密度,kg?m ;g为重力加速度,m ?s。
)(m),土壤气体初始压强
( 2)包气带气体阻力。降雨初始,包气带被封闭,气体空间为 h( ξ - ω 0
P(Pa);此后降雨水体自上而下入渗,入渗水量即为禁锢气体被压缩空间量,压强 P(t)(Pa)随之增
0
强,根据波义耳定理,有:
) - R(t)] = nRT (2)
Ph( ξ - ω 0 ) =P(t)[h( ξ - ω 0
0 g
— 6 6 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