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5 - 2022年第53卷第6期
P. 65
mogorov - Smirnov)研判初步检验结果中各不同尺度短时序是否与 296a长时序降水具有显著性差异。设
定原假设 H :两个长短时序数据所服从分布不一致(或存在显著性差异),检验结果见表 1。
0
表 1 不同时段降水时序 K - S检验结果(显著性水平 α = 0.05 )
时序 时序长度?a P - value 是否接受原假设 显著性差异
1724—2019年 296 1.0000 拒绝 无
1724—1769年 46 0.0005 接受 有
1966—2019年 54 0.4803 拒绝 无
1776—2000年 225 0.3613 拒绝 无
1813—2000年 188 0.8174 拒绝 无
1871—2000年 130 0.1585 拒绝 无
1896—2000年 105 0.6197 拒绝 无
1951—2015年 65 0.9491 拒绝 无
1961—2010年 50 0.5897 拒绝 无
1958—2008年 51 0.6698 拒绝 无
1980—2012年 33 0.3966 拒绝 无
结合 K - S检验结果与现有短时序突变点研究 [6] 结果发现,虽然短时序检测出的突变点如 1961年、
1995年,仍含在 1724—2019年长时序突变检出点中且具有统计显著性,但与原时序相比仍存在不小
误差,时序长短是直接影响水文时序演变规律精准度因素之一,在诊断降水序列突变点的位置及分布规
律时,长时间序列更能探明更多的突变点和更长更精准的突变分布规律,更具有优势和诊断精确性。另
一方面,K - S检验结果同时也对 BS - Pettitt初步检验结果进行反馈研判,1724—1769年序列与原序列存
在显著性差异,但仍检测出其内含显著性突变点,究其原因是因为 Pettitt检验自身算法不适宜在序列首
尾进行检测,存在误差,故舍去突变点 1742年,分析得到原序列存在 1770年、1813年、1871年、1893
年、1947年和 1999年 6个突变点。根据 K - S检验结果中显著性较高且兼具代表性的短降水时序 1813—
2000年、1896—2000年、1951—2015年、1961—2010年,同样对其进行 ESMD分解,分解结果见图 6。
由图 5、图 6中不同时序长度降水序列 ESMD算法分解结果可以看出,各 IMF分量均存在明显的
周期性波动,其代表着水文序列中固有的不同时间尺度下的周期变化规律,并且随着阶 数的增加,
IMF分量振荡幅度减小,波长逐步增大,反映出更大时间尺度的周期变化特征。对比分析不同时序降
水序列结果,依次分解出 7、6、5、4、4个 IMF分量和 1个残差余项,结果表明长时间序列能分解出
更多的 IMF分量且分解结果更平稳、周期波动更单一,利用周期图法处理各 IMF分量,并将各模态分
量对时序整体数据变化影响以方差贡献率呈现,各降水时序的 IMF分量平均周期及方差贡献率见表 2。
从表 2中可以看出,首先,北京地区降水周期规律存在 2.5~4a、7~15a、25~35a、74a左右、
95~100a的周期变化尺度,并且 1724—2019年序列分解结果中涵盖其余 4个时序的周期结果,从分
解结果来看,更长时间序列通过 ESMD算法能分解出降水序列隐含的更多更完整的周期尺度。其中,
仅有 1724—2019年、1813—2000年序列检测出 90a尺度周期。其次,根据方差贡献率计算结果可知,
北京年降水序列在年际变化尺度以 2.5~4.5a的周期振荡变化为主,在年代际尺度上,则以 16~20a的
周期振荡变化为主。1724—2019年长序列能显示北京地区三百年时间跨度上更加完整的周期变化尺
度,其中以 2.5~4a的周期振荡最明显,其方差贡献率最大,年降水量以 “下降—上升—下降” 的交
替变化贯穿始终;年代际尺度中 7~15a和 25~35a的振荡较为明显,且呈现疏密相间的波动特征,
其在 1760—1790年和 1835—1865年振荡波动平稳且特征相似,说明降水在此周期尺度下没有明显波
动;74a和 95~100a的周期变化尺度中,降水周期波动明显减缓,降水整体呈现出 “下降—上升—
下降—上升—下降—上升—下降” 的循环变化规律,很显然这是短时序无法检测出的周期尺度特征,
长时序 ESMD分解在降水规律分析中体现出独特的优势。时序长短不仅影响 IMF分解数量和周期尺度
分析,在降水序列趋势分析上同样起到关键作用。各时序残差余项结果对比分析见图 7。
— 6 9 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