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4 - 2022年第53卷第7期
P. 114
表 6 小尺度区域现状解析与海绵改造方案设置
方案 具体措施
现状 屋面雨水经建筑雨水立管排至就近的检查井,草地、地面和路面雨水分别径流至就近的检查井。
1 基于现状,改变屋面雨水出流方式,即屋面雨水汇集后直接排出至排放口。
2 基于方案 1,并改变地面雨水汇流方式。
3 基于现状,并将草地进行下凹式改造,道路及地面全部进行渗透性改造。
4 基于方案 3,并对屋面进行绿色屋顶改造。
5 基于方案 1,并将草地进行下凹式改造,道路及地面全部进行渗透性改造。
6 基于方案 5,并改变地面雨水汇流方式。
7 基于方案 3,屋面雨水由多个雨水桶收集,并改变地面雨水汇流方式。
8 基于方案 7,并对屋面进行绿色屋顶改造。
图 4 0.25~2a分析重现期设计降雨下各方案径流总量、峰值及削减率对比图
图 5 0.25~2a分析重现期设计降雨下各方案出流总量、峰值及削减率对比图
分析统计对比结果,所设置的方案 1,将屋面雨水直接排入至市政雨水管道,因既没有改变场地
下垫面的产、汇流方式,也没有增加影响系统出流量的因素,故在数值方面,所设置的改造措施对区
域系统的径流、出流情况没有明显的影响(方案 3与方案 5对比同此)。相比于方案 1,方案 2汇流方式
的改变使原本道路地面径流的雨水直接入流至检查井,变为先流经透水面再入流至检查井,增加了系统
的下渗水量,从而使出流总量及峰值削减率均值分别从方案 1的 0.09%和 0.00%提升至 35.49%和 27.30%。
对于方案 3、4,道路与地面的渗透性改造和对草地的下凹式处理,及不透水屋面的绿化改造,在
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区域的透水性和持水性,不同程度的减小系统径流、出流总量及峰值。同时,绿色
屋顶的添加使区域海绵设施的面积与种类增多,从而进一步提升了海绵设施对系统径流、出流总量及
峰值的削减率:系统径流、出流总量削减率提升了 14%,系统径流、出流峰值削减率提升了 18%。海
绵设施面积的增加与多种海绵设施的组合应用能够提升对区域径流、出流雨水量的控制效果。
— 8 6 —
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