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6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6
原打造形成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 “天府之国” [11] 。在充分吸收前人研究和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本文
基于中国现代水网经济带发展演变过程分析,探讨未来一个时期中国水网经济带基本格局,分析其构
建基础和支撑条件。
2 中国经济带发展演变历程
1949年以来,随着国内外环境的变化和经济社会发展,我国共经历了三次大的国土开发和经济布
局转移 [12] 。第一个阶段是 1950年代,我国首次进行大规模生产力布局的战略转移,将发展的重点由
沿海迁移到内地,当时的 156项重大工程及配套重点项目主要分布在东北、华北、西北与华中地区。
第二个阶段是 1960年代至 1970年代,我国发展重点继续向内陆地区转移,即 “三线” 建设。第三个
阶段是 1980年代以来,我国走上改革开放的道路。为了融入海洋运输贸易世界经济,扩大走向世界
的通道,我国开辟了改革开放的窗口,1980年深圳、珠海、汕头和厦门 4个沿海城市被建立为经济特
区,1984年进一步开放沿海大连、秦皇岛、天津、烟台、青岛、连云港、南通、上海、宁波、温州、
福州、广州、湛江、北海 14个港口城市,1988年设立海南省并划定为经济特区,由此形成了由北到
南连成一线的中国对外开放的前沿地带 [13] 。1990年代以后,我国对外开放的步伐逐步由沿海向沿江
延伸,1992年党中央、国务院决定开放长江沿岸的芜湖、九江、岳阳、武汉和重庆 5个城市,依托长
2
江黄金水道和沿江开放政策,带动了整个长江流域经济的迅速发展,形成了面积约 205万km ,人口
和生产总值均超过全国的 40%的长江经济带,横跨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已发展成为我国综合实力最
强、战略支撑作用最大的区域之一 [14] 。由此确立了以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西的长江经济带为主轴的
“江- 海” T字型水网经济格局 [15] 。这种发展格局使我国生产力布局与水土资源、交通运输、城市依
托和国内外市场实现了良好的空间组合,成为我国经济增长最主要的引擎。
进入 21世纪,在中国发展的战略棋盘中,东西部不均衡越发突出,实施西部大开发、促进地区
协调发展成为我国一项战略任务 [16] 。随后,我国提出了中部崛起战略,旨在促进中部地区经济社会快
速发展。在西部开发、中部崛起等历史进程中,济南、郑州、西安等黄河流域的中心城市快速发展,
逐步形成了以黄河中下游为轴线的东西向经济发展核心区,但是由于水资源匮乏,以及航运功能缺乏
等物理纽带联系不足,黄河沿岸城市发展滞后于长江经济带,一体化的经济体尚没有形成整体规模。
随着 2019年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的提出,依托良好的发展基础,把黄河流
域打造为贯通东西的生态经济带,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将是未来一个时期中国经济发展的重要格
局 [17] 。因此,“T” 型水网经济发展格局正逐步转向为东部沿海地带和横贯东中西的长江沿岸与黄河
沿线为主轴的 “江- 河- 海” Π字型经济发展格局(图 1),由此形成了新时期的国家江河战略。
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的大背景下,在全球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中,国家大力推进高质量
发展和双循环战略,粮食安全、城镇集群、重大战略区、能源基地建设、生态系统保护、人居环境改
善等对经济社会发展格局提出新的要求,如何完善国家水网布局,构建面向 2050年甚至更长远一个
时期的中国水网经济格局,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意义。
3 “双 T” 型水网经济格局总体构想
3.1 “双 T” 型水网经济带基本布局 从 1980年代 T字型水网经济格局到构建 Π 字型水网经济发展
格局,以及十八大以后提出的 “一带一路” 倡议,实践充分表明,国家经济发展布局必须层次鲜明,
突出主轴才能集中力量,形成内在动力,促进区域发展崛起。我国现状经济发展格局仍然存在黄河沿
线生态经济带不突出和西部发展不均衡的问题,为此,本文提出 “双 T” 型水网经济格局构想,构建
以 “黄河生态经济带- 西部经济带” 为核心的北方水网经济格局 “NT” (NorthT),与 “东部沿海经
济带- 长江经济带” 为核心的南方水网经济格局 “ST” (SouthT),形成互联、互通、互济的经济格
局,构建新时期 “沿海- 沿江- 沿黄- 西部调水沿线” 的南北 “双 T” (DoubleT)发展架构(图 1)。
7
— 1 2 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