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9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9

运行,从重庆出发,经西安、兰州、乌鲁木齐,进入哈萨克斯坦,再经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至德
              国的杜伊斯堡,打破了中国传统以东部沿海城市为重点的对外贸易格局,加快实现了亚欧铁路一体化
              建设,搭建起了与沿途国家的经济联系和文化交往桥梁。2017年,由重庆联合贵州、广西、甘肃打造
              的南向通道铁海联运班列常态化运营,有力地推动中国加快形成 “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 的
              对外开放新格局。未来,西南成渝经济圈将以陆海新通道为依托,带动人流、物流、资金流的加快集
              聚与扩散,进一步提升在 “ NT” 水网经济格局中的贡献。

              4 西部调水是 “双 T” 型水网经济带建设的重要基础


              4.1 以西部调水带动 “双 T” 型水网经济带建设 “双 T” 型水网经济带布局构想核心是增强黄河沿
              线生态经济带,打造西南西北联通的新水网经济带,形成面向 2050年及更长远的中国北方 “T” 型水
              网经济格局,而制约 “NT” 水网构建的关键是区域水网系统不发达和水资源条件不支撑。黄河流域
              和西北诸河是全国十大水资源一级区中较为和极度缺水的两个区域。黄河流域大部分处于干旱、半干
                                                                                                         3
              旱和半湿润气候区,多年平均降水量 447mm,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 70%,人均水资源量只有 408m ,
                                    3
                                                       3
              远低于全国人均 2000m 和世界人均 7350m 。新疆、青海、甘肃、宁夏、陕西和内蒙古西北 6省、
              区,国土面积占全国的 36%,但是水资源总量不到全国的 6%,水资源严重短缺,经济社会用水挤占
              生态环境用水问题突出,严重威胁区域可持续发展。
                  水资源是人口聚集、产业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基础条件,完善西部水网,实施西部调水是打开
              “ NT” 水网经济带的钥匙。依托西部调水工程,在政府引导和市场机制作用下,人流、物流和信息流
              将沿着调水线路转移、集中和流动,并可辐射带动广阔的周边地区,产生新的经济增长极。发达国家
              和中国经济发展路径表明,从沿海开放前沿逐步向内陆腹地发展,是现代化进程中的共同经历                                             [27] 。在
              中国南方 “T” 型水网经济格局已经稳固、南北方发展差距逐渐拉大和东西部发展不平衡仍然显著的
              时代背景下,亟需以完善和构建中国北方 “T” 型水网经济带为目标,规划布局西部调水工程。
              4.2 西部调水工程规划论证经验分析 西部调水工程方案研究由来已久,相关部门、个人和社会团体
              开展了大量研究,提出一系列从西南地区主要河流调水的方案,代表性的有黄河水利委员会南水北调
              西线方案     [28] 、原长江水利流域委员会主任林一山远景调水设想                       [29] 、中国科学院陈传友藏水北调方
              案  [30] 、青海 99课题组西线调水 99方案           [31] 、张世禧西藏大隧道        [32] 和郭开大西线调水(朔天运河)方
              案  [33] 等。2002年国务院批复的 《南水北调工程总体规划》,明确南水北调西线工程分三期实施,形成
                                                                              3
              了从海拔 3400m以上的通天河、雅砻江、大渡河干支流调水 170亿m 的总体工程布局。但是由于调
              水比例高、发电影响大、线路海拔高、生态环境影响大、施工困难,以及与水源区发展需求竞争,南
              水北调西线工程始终没有实施。2016年                 [17] 研究提出了沿青藏高原全程自流输水到北方缺水地区的西
              部调水工程构想,由于其思路创新、目标明确、顺应我国自然地理条件特点,对于未来西部调水工程
              规划论证具有重要的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1)干线全程自流输水。始终遵循水往低处流的规律,均匀控制输水线路坡降,确保干流全程自
              流,并以隧道和水库为主要输水方式,保障低成本运行和持续稳定的发挥作用。
                  ( 2)沿青藏高原低处规划设计。提出沿我国 “一二级阶梯” 过渡带进行设计,而不是翻越高海拔
              青藏高原。输水线路高程低,可有效避免高原施工与后期运行管理的难题。同时又是处于第二阶梯的
              制高点,可实现自流覆盖广大受水区域。
                  (3)抓住刘家峡水库关键节点。这是以前方案均未明确提出的规划构想,刘家峡水库正常水位
              1735m,以此为节点,既可以控制水源区绝大部分径流量,避免调水比例过高的问题;又能够自流覆
              盖下游、河西走廊、南疆和吐哈盆地等我国北方绝大部分地区。
                  ( 4)向河西走廊等西部调水。明确提出调水线路向西部地区延伸,并开辟了可自流覆盖河西走廊
              和新疆几乎全部平原地区调水新路线,提升西部地区水资源承载能力,支撑 “一带一路” 建设。
                  ( 5)水源丰沛可充分借补利用。由于引水线路处于 “一二级阶梯” 过渡带,汇水面积大,水源丰

                                                                                                   2
                                                                                              —   1 7 5 —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