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4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14
水 利 学 报
2022年 11月 SHUILI XUEBAO 第 53卷 第 11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2)11 - 1280 - 11
梯级互补储能对新能源的长期消纳作用分析
2
1
1
1
1
明 波 ,成楸语 ,黄 强 ,王义民 ,谢小平 ,程 龙 3
(1.西安理工大学 省部共建西北旱区生态水利国家重点实验室,陕西 西安 710048;
2.国家电投集团黄河上游水电开发有限责任公司,青海 西宁 810008;
3.中国电建集团西北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陕西 西安 710065)
摘要:在碳中和目标下,我国风、光新能源装机规模将持续扩大,新能源消纳难题亟待攻克。为此,本文提出实
现新能源深度消纳的梯级互补储能新思路。首先,对梯级互补储能的概念进行定义,并介绍其基本运行方式;其
次,在 “以水定电” 模式下构建储能调度模型,分别采用模拟和优化方法进行求解;最后,分析梯级互补储能对
新能源的长期消纳作用。以龙羊峡- 拉西瓦梯级互补储能为实例,结果表明:(1)梯级互补储能运行效率系数(梯
级水电站增发电量与泵站消纳弃电的比值)约为 0.5~0.7之间;(2)梯级互补储能将新能源弃电转化为水电增量
时,主要是使上级水电站发电量增大,此时下级水电站发电量几乎无变化;( 3)在储能运行模式下,上级水电站
通过提高自身出力,从而降低弃水风险。因此,梯级互补储能消纳新能源弃电的作用显著。
关键词:清洁能源;梯级水电站;泵站;储能;多能互补
中图分类号:TV697.1 + 1 doi:10.13243?j.cnki.slxb.20211030
文献标识码:A
1 研究背景
在 “碳达峰、碳中和” 以及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 等国家重大战略背景下,
我国清洁能源的发展必将迎来历史性机遇 [1] 。截止 2020年底,我国风、光、水清洁能源装机规模分
别为 2.82亿kW、2.54亿kW、3.40亿kW,世界占比高达 38.6%、35.6%、28.1% [2] 。然而,根据 《中
国 2030年能源电力发展规划研究及 2060年展望》,要实现 “双碳” 目标,2030年,2050年以及 2060
年的清洁装机须达到 25.7亿kW、68.7亿kW和 76.8亿kW [3] 。对于规模如此庞大的清洁能源体系,如
何提高新能源的消纳水平,是能源转型阶段亟待攻克的瓶颈问题。实施多能互补运行管理 [4 - 7] 、跨区
域电力消纳 [8 - 10] 以及增加储能设施 [11] 是促进新能源消纳的三个主要途径。相较于前两者,储能被认为
是支撑新能源深度消纳的基础性技术。目前,储能主要包括:机械储能、电化学储能、化学储能、电
气储能、热储能等 [12 - 15] 。尽管目前国内外主流储能技术均取得了较大突破,但或多或少地存在技术不
够成熟、开发成本较高、安全隐患大或者难以大规模推广等缺陷 [16] 。因此,亟待探索能够大规模开
发,并且安全、高效的新型储能方式,以助力 “双碳” 目标和新型电力系统的实现。
目前,我国已建成十四大水电基地,形成了世界最大规模的流域梯级水电站群 [17] 。流域梯级水电
站群可将富余的电能以水的势能形式进行存储,具有巨大的储能潜力。利用流域梯级水电站群建设梯
级互补储能是一种新思路。其原理是,在梯级水电站之间建设大型泵站,利用新能源余电驱动泵站,
将下级水库的水转移至上级水库,同时利用传统水电机组发电。与传统抽水蓄能电站不同,梯级互补
收稿日期:2021 - 11 - 22;网络首发日期:2022 - 09 - 30
网络首发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20928.1339.001.html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52009098,U2243216,U1965202);博士后创新人才支持计划项目(BX20200276);中国博士
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 2020M673453);陕西省教育厅自然科学研究项目(20JK0806)
作者简介:明波( 1989—),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多能互补调度研究。E - mail:mingbo@xaut.edu.cn
通讯作者:黄强(1958—),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水资源系统分析研究。E - mail:wresh@mail.xaut.edu.cn
8
— 1 2 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