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 - 2022年第53卷第11期
P. 8
(2)人文基础条件优越。一定规模人口是经济中心形成的必要条件,我国人口密集区主要位于东
部沿海、黄淮海平原、四川盆地、关中平原等地,是 “ NT” 型水网经济构建的重要基础。此外,经
济带具备良好的人文条件,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上游多民族融合与
农牧交错文化,中下游众多历朝古都、历史文化名城 [20 - 21] 。黄河以西的河西走廊,是沟通中原和欧洲
的一条重要的通道,诞生了武威、张掖、酒泉、敦煌等历史文化名城,悠久文化得到传承。
( 3)交通变革提供新动能。近代以来,由于沿海地带水路运输的突出优势和融入世界贸易体系的
优势,世界经济和人口的空间分布呈现出倒 T字型的沿海分布,这也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沿江、沿海
率先发展的主要因素。随着经济发展、产业升级、生态保护倒逼和科技进步等因素影响,加上交通方
式的多样化和迅捷化逐步对冲海运和内陆航运的优势,使进一步拓展发展空间成为必然选择。1978年
以来,我国铁路、公路、水运、民航等各类运输方式的货物周转量中,水运所占比例平均值为 50%,
但是 2008年以来,陆路运输的重要性逐步提高,促进各种资源和产业在更大的国土空间优化配置,
拓展了传统的沿江沿海倒 T字型格局。随着 “一带一路” 不断深化和拓展,陇海—兰新沿线迎来前所
未有的发展机遇;以四川盆地为核心的西南地区,正在逐步形成向西北连通的通道,均是我国 “ NT”
型水网经济布局建设完善的重要基础条件。
(4)国家水网建设破解资源制约。黄河沿线经济带和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最大制约因素在于水资
源,国家水网建设是突破这一制约的重大支撑。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
年规划和二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 明确提出了 “实施国家水网” 建设的要求。2021年 5月 14日
习近平总书记在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上的讲话,指出需要 “加快构建国家水网主骨架
和大动脉” [22] 。以南水北调工程为主骨架推动国家水网建设,对提高我国水土资源匹配性、促进我国
南北、东西经济协调发展、支撑构建 “NT” 水网经济格局将发挥重要作用,重塑我国经济地理格局。
特别是在新发展阶段和新发展理念指导下以及构建全国统一大市场和国内大循环等总体要求下,国家
水网规划需要主动适应和支撑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战略布局 [23] 。
3.3 “NT” 水网经济带建设三大主轴 我国 “NT” 水网发展构建主要取决于黄河几字弯- 中下游城市
群、河西走廊、西南川渝经济圈三大主轴,以三大主轴经济带动区域协同发展,并打通三大区域之间
的连接通道。
( 1)黄河几字弯- 中下游城市群。黄河几字弯地区是西北地区经济发展的桥头堡,是西部大开发、
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一带一路”、东数西算、西电东送、宁夏沿黄经济带建设、呼包鄂
榆和天水- 关中城市群等多个国家重大战略的交叉融合区。同时,以郑州为核心的中原城市群、以西
安为核心的关中平原城市群和以济南 - 青岛为核心的山东半岛城市群,与黄河几字弯地区联系紧密、
横贯东西,共同构成了 “ NT” 水网经济格局的重要横向轴线。依托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
战略,实现黄河上中下游协调发展,打造黄河几字弯生态经济带,推动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将在很
大程度上破解南北经济发展差距扩大的趋势,推动我国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 [24] 。
(2)西北河西走廊经济带。河西走廊既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也是我国交通、能源、物流
战略大通道,以及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路段和节点,在推进西部大开发形成新格局中具有十分重要的
作用。与我国东部和西南地区相比,河西走廊拥有开阔平坦的发展空间,有充足的阳光资源,以及孕
育成熟的绿洲农业和城市群带状分布资源,这些优越条件是区域产业链、价值链扩展的现实依托 [25] 。
缺水是河西走廊发展的最大短板,是人口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刚性约束。西部水网工程建设将彻底打开
河西走廊经济发展的 “天花板”,形成 “银川- 兰州- 西宁” 省会发展轴,构建以其为弓,以河西走廊
为箭,西向发力的区域化发展格局,以人力资源、工业基础等比较优势,打造河西走廊经济带,形成
连接东西部、面向中亚和西亚等的出口工业基地。
( 3)西南成渝经济圈。成渝城市群产业基础良好,工业门类齐全,是我国经济第四增长级。重庆
经过开埠、陪都、三线建设、计划单列市、直辖市等重大发展建设过程,目前已经形成以电子、汽
车、装备、化工、材料、消费品和能源等为主导的多点支撑产业体系,拥有全部 41个工业大类中的
39个,而四川具有全部 41个工业大类的工业体系 [26] 。2011年,“渝新欧” 国际铁路联运大通道正式
7
— 1 2 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