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1 - 2023年第54卷第1期
P. 31
2000年以来或 2010年以来的年均产沙量,是认识现状产沙情势的重要途径,但存在明显弊端:一是
该时段的降雨条件不仅与 1919—1959年不同,也与人们预测的未来降雨条件不同;二是黄土高原各
地的丰枯程度相差很大。为规避以上问题,采用以下评价方法:首先,获取各支流现状年的实测输沙
量、水库和淤地坝拦沙量、灌溉工程引沙量,采用式( 1)计算其年均产沙量 W ;第二,利用现状年实
s
测降雨量和年均产沙量,采用式( 2)计算各支流的现状产沙指数;第三,基于对黄土高原降雨变化趋
势的认识,设计多种情景的长系列降雨;最后,基于现状产沙指数和设计降雨系列的有效降雨 P ,
25
利用式( 2)计算相应降雨情景的年均产沙量,即 W = S× P × A。
s i 25 e
该方法的关键环节是,获取的坝库工程拦沙量、灌溉引沙量和河道冲淤量是否符合实际。
途径 2:利用遥感水文统计模型,推算黄土高原在长系列降雨情景下的年均产沙量。研究发现 [8] ,
在流域尺度上,林草有效覆盖率与产沙指数之间呈现明显的指数关系。进一步考虑不同规模梯田加入
的影响,刘晓燕等创建了遥感水文统计模型 [9] ,用于评价流域在一定植被、地形和土壤条件下的产沙
能力,基本公式如下:
S= a × e - b × Vet (3)
i
式中 a和 b是与雨强、地形和土壤有关的参数。为克服雨型和降雨落区(涉及地形和土壤的差异)的影
响,构建该模型采用的数据多为 2~3个雨强相似年份的均值,因此采用式(3)计算得到的产沙量单位
应为 t?a。此外,模型构建时采用的林草有效覆盖率,是基于分辨率为 30~56m遥感影像提取的信息,
故应用该模型时,提取信息的遥感影像分辨率也应与之一致,以尽可能减少因分辨率不同而带来的植
被信息差异。
采用该模型,首先将遥感影像提取的流域现状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代入式( 3),计算相应的产沙
指数 S;然后,将降雨量 P 和流域的易侵蚀区面积 A带入式(2),即可得到流域的年均产沙量。
i 25 e
2 现状年界定及下垫面特征值
从认识黄河水沙变化角度,过去哪个时段的下垫面可以作为现状下垫面?这是一个看似简单的问
题,但由于研究者掌握的数据资源、研究项目启动时间、成果服务对象等有所差异,因此,目前被称
为现状下垫面的时段差异很大,包括 2000—2012年、2007—2014年和 2000—2016年等。
分析黄土高原各支流汛期含沙量和汛期径流系数变化过程可见(图 2和图 3),2008年以来,绝大
多数支流汛期含沙量和汛期径流系数逐渐趋稳。洪水含沙量和洪量是流域产沙量的函数,汛期含沙量
和汛期径流系数趋于稳定,意味着流域产沙能力趋于稳定。鉴于此,并考虑时间系列的长度,本文将
黄土高原 2010年以来的下垫面称为现状下垫面。
图 2 汛期含沙量变化 图 3 汛期径流系数变化
分析图 4可见,2012年以来黄土高原林草植被盖度的增幅明显变缓,2018年以来植被盖度没有
增加。因此,采用分辨率为 30m的遥感影像,提取了 2010年和 2016年的林草地面积和易侵蚀区面
积,取其平均值作为 2010—2019年的代表值;取 2010年、2013年、2016年和 2018年 4个典型年林
草地植被盖度(遥感分辨率 30m)的平均值,作为 2010—2019年林草植被盖度。将 2018年的林草有效
覆盖率,作为现状年林草有效覆盖率的最大值。进而计算了现状年不同时段的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
V,结果见表 1。
et
— 2 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