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2023年第54卷第1期
P. 30
图 1 研究区范围
轻微产沙区的其它区域,其面积用 A表示;“林草有效覆盖率” 指林草叶茎正投影面积占易侵蚀区的
e
比例,计算方法详见文献[8]。将林草有效覆盖率 V与 “梯田面积占易侵蚀区面积的比例” 之和称为
e
林草梯田有效覆盖率,以综合反映林草植被和梯田对流域易侵蚀区的保护程度,记为 V。
et
淤地坝拦沙所形成的坝地,也是影响流域产沙的关键因素。不过,至 2019年,黄土高原坝地面
2
积仅 1016km 、其中的 60%集中在陕北,故未将其作为独立因素,而是计入梯田。
采用的降雨和水沙数据来自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文年鉴》 和国家气象中心共享网站,包括研究区
145个水文站设站至今的逐月水沙数据,黄河主要产沙区 763个雨量站设站至今的逐日降雨数据;提
取了日降雨大于 25mm的年降雨总量,简称有效降雨,用 P 表示。
25
流域产沙量 W 是流域把口断面实测输沙量、流域内淤地坝和水库的拦沙量、灌溉引沙量和河道淤
s
积量之和,计算公式为:
W = S + W + W + W + W (1)
s dischange s - reservoir s - warpingdam s - irrigation deposit
式中:S 为流域把口断面的实测输沙量;W 、W 分别为流域把口断面以上区域水库
dischange s - reservoir s - warpingdam
和淤地坝的拦沙量;W s - irrigation 为流域把口断面以上区域自河道或水库取水的灌溉工程引沙量;W deposit 为
河道淤积量。
2
为定量比较不同流域在相同降雨情况下的产沙能力,引入产沙指数 S(t?(mm·km )),它是指流
i
域易侵蚀区内单位有效降雨在单位面积上的产沙量 W ,即:
s
W s 1
S= × (2)
i
A P
e 25
1.3 产沙情势内涵及评价方法 众所周知,通常所说的黄河天然时期沙量 16亿t?a,是黄河陕县水文
站 1919—1959年实测输沙量的平均值。分析表明,1919—1959年黄土高原汛期降雨量平均为 327mm,
与 1919—2020年均值 “329mm” 接近,即能大体反映长系列降雨情况。因此,黄河沙量 “16亿t?a”
一直是官方公布的天然时期黄河沙量特征值,相应时期的黄土高原年均产沙量( 16.5亿t?a)反映了天然
时期的产沙情势。
黄土高原现状产沙情势是指在不考虑坝库拦沙情况下,现状下垫面在长系列降雨情况下的多年平均
产沙量。本文采用两种途径认识黄土高原的现状产沙情势,一是利用实际产沙量推算,二是理论推算。
途径 1:基于现状年实际产沙量,推算黄土高原在长系列降雨情景下的年均产沙量。黄土高原
— 2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