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4 - 2023年第54卷第3期
P. 24
图 4 涌浪在 x = 885m处的波幅时域过程对比 图 5 涌浪在 x = 1342 + η R 处的波幅(爬坡高度)时域过程对比
4 实例应用与分析
4.1 工程概况 某河床式电站拟建于金沙江最后一级支流的下游河段,库区正常蓄水位为 378m,平
均水深约为 20m。库区两岸山势陡峻,地形复杂,岸坡多为坡积层,植被以野草及灌木丛为主,历史
上曾有过数次较大的滑坡。工程勘测阶段发现拟建电站 1号坝址上游约 2km的库岸处有一古滑坡体,
3
其前缘高程约 430m,后缘高程约 480m,平均宽约 60m,平面上呈舌状,体积约 10万m ,滑坡下部
为基岩,上部为松散土石,地形平均坡度为 33°,滑坡所在地理位置如图 6所示。
4.2 计算区域及网格 对该工程库区内潜在的涌浪灾害开展数值模拟预测。如图 7所示,模拟库区河
道总长约 2.2km,计算区域内全部为六面体网格,网格沿河道方向间距为 3m,垂直水深方向间距
0.5~1.0m,计算过程中网格根据速度梯度变化可自适应加密,网格初始总数约 100万。模型边界条
件包括滑坡上方的速度进口边界,河道上游的出流边界及壁面边界。根据工程勘测可知滑坡体密度约
3
2
为 2100kg?m ,tan φ取 0.58,黏聚力取 20MPa;摩擦系数 f取 0.5;紊流阻力系数 ξ 取 500m?s。
0
图 6 未修电站前的天然河道及潜在滑坡区域示意图 图 7 数值模拟计算区域及部分网格示意图
4.3 计算结果分析
4.3.1 涌浪形态的动态变化分析 图 8为滑坡中轴线剖面上涌浪生成、传播、爬坡几个典型时刻下的
形态变化(滑坡与水面恰好接触的时刻为 t = 0s)。从图 8(a)中可以看出,在滑坡体快速冲击作用下水
体和岸坡彻底分离,形成较厚的水舌,并在水舌和滑坡体之间形成空腔。随后水舌在重力作用下淹
没空腔,并推动水体向前运动形成首浪(见图 8(b))。涌浪传播到对岸后沿岸坡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
(见图 8(c)),到最高点后在重力作用下又退回至库区并推动水体向上下游传播,同时与后续涌浪相
遇,使库区水面出现剧烈波动,水面波动在滑坡完全停止后依然持续了较长时间(见图 8(d))。
4.3.2 涌浪紊动能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紊动能 k与脉动速度相关,反映了流体紊动的强弱。通过探究
滑坡涌浪紊动能的分布有助于进一步认识涌浪内部质点的运动规律。图 9为 4个典型涌浪形态所对应
的紊动能分布情况,从图 9(a)中可以看出滑坡下滑过程中紊动能逐渐增加,在冲击水体后紊动能减
小,将滑坡携带的动能传递给水体形成了水舌。水舌在重力作用下回落淹没空腔,使水舌后缘的紊动
能增加(见图 9(b)),淹没空腔的水舌溃灭后,在惯性作用下流向已经入水的滑坡后缘区域,并在该
区域与滑坡、空气混掺形成剧烈的扰动(见图 9(c))。
4.3.3 涌浪耗散率分布随时间的变化 能量耗散是紊流的主要特征之一,在 k - ε 模型中耗散率 ε表示紊
流脉动黏性应力和流体微团的脉动应变相乘所做的变形功,该功消耗了紊流的能量。由于耗散率 ε与流
体黏性和脉动速度成正比关系,故图 10中滑坡相及其周围区域的耗散率值远大于水相。从图 10(a)与
— 2 7 —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