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5 - 2023年第54卷第3期
P. 25
图 8 不同时刻下的涌浪形态变化过程
图 9 不同时刻下的涌浪紊动能变化过程
图 10(b)中可以看出,滑坡冲击水体形成水舌和首浪的阶段消耗了大量的能量,而图 10(c)与图 10(d)中
可以看出水体表面的能量损耗较小。总体来看,滑坡涌浪现象中大部分能量都耗散于滑坡体在水下运
动的过程中,而水体表面的水质点在运动时能量损耗非常小,故导致库区水面波动能够持续很长时间。
4.3.4 浪高分布及预警区域分析 国内目前对水库滑坡涌浪灾害预警标准暂无明文规定,因此本文根
据 《风暴潮、海浪、海啸和海冰灾害应急预案》 中海啸灾害警报标准,将滑坡涌浪也分为三个警报标
准:红色警报(沿岸产生浪高大于等于 3m的涌浪),橙色警报(沿岸产生浪高大于等于 1m且小于
3m的涌浪),黄色警报(沿岸产生浪高大于等于 0.3m且小于 1m的涌浪)。
根据上述标准,图 11给出了不同时刻下库区内涌浪高度的分布情况(正常蓄水位 378m时浪高为
0m)。由图 8(a)—(c)可见,涌浪在滑坡体入水处约 0.3km范围内最大浪高可达 14m,最大爬坡高
度约 22m。涌浪沿河道向下游传播时波峰高度约 2.5m,无明显的波谷,形态类似于孤立波,传播距
离约 1.1km后波高仍有 2.0m左右(见图 11(d)),但弯道地形对涌浪波幅衰减起到了关键作用,涌浪
通过弯道地形后,凸岸下游的波高已小于 1.0m。涌浪传播 130s后抵达坝前,在大坝阻拦下形成反射
波,并与后续涌浪产生叠加效应,在坝前左岸附近的波高可达 3.5m(见图 11(e))。由此可以初步判
断,在滑坡发生处下游约 0.3km的范围水体波动剧烈,形成的涌浪致灾能力最强,属于红色警报区,
涌浪在顺直河道传播阶段属于橙色警报区,而随着涌浪通过弯道地形浪高明显降低,但坝前水域警报
标准再次提高为红色警报。
— 2 7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