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0 - 2023年第54卷第3期
P. 30
消融模型,假设水温是时间的线性函数,认为来自冰底面的融蚀是冰盖热力消融的主导因子,气温的
影响可忽略不计,开发了一种模拟河流冰盖的热力生消的改进度 - 日法经验模型。王军等 [6] 分析比较
了国内外典型的冰盖热力增厚和消融模型,通过引入 Colburn类比法计算冰盖下的热通量,在热力学
方程中引入河流流量、水流流速、水位河道坡降、冰盖糙率等因素,提出了改进的度 - 日法冰厚计算
模型。总的来说,前述度- 日法模型中所考虑的大气热交换因素主要是气温,即使个别考虑了太阳辐
射,但是因采用月平均,忽视了阴天和晴天太阳辐射的差异,以及一天中太阳辐射随时间的变化,导
致这些模型的实用性取决于经验参数的选择,普适性较差。此外,虽然一些模型考虑了雪盖厚度的影
响,但是缺乏计算分析实例。为此,杨开林研究了河湖与大气的热交换,考虑了太阳辐射、地表(水
面,冰面,雪面)与大气的长波辐射、地表蒸发和对流的热交换与气温、水雪冰的表面温度、云量、
湿度、风速、大气压等的 函 数 关 系 [7] ;提 出 了 水 面、冰 面 和 雪 面 的 太 阳 辐 射 反 照 率 参 数 化 通 用 模
型 [8] ;考虑了水体与大气和渠床热交换的影响,建立了明流一维流动水温模型,提出了水温发生变化
的临界气温判据,分析了明流水温的时空变化规律 [9] ;研究了太阳辐射的透射和河床地温对水温的影
响 [10] ,以及渡槽水体的热交换及水温和含冰率的时空变化规律 [11] 。研究结果表明:(1)正确考虑地
表与大气热交换各因素的影响是提高冰情预测准确性的发展方向;(2)水体与渠床和渡槽的热交换必
须考虑。
本文的主要目的,基于参考文献[7 - 11]的研究,首先建立雪盖和冰盖的热传导基本方程,然后分
析冰下水温的时空变化规律,雪盖与大气热交换的计算方法,雪面温度及冰盖温度的垂向分布,冰盖
热力增厚和消融的临界条件及数值模拟,最后通过实测资料检验所提数学模型。
2 雪盖和冰盖的热传导基本方程
在冰盖被积雪覆盖的条件下,当雪盖表面温度 T<0时,冰盖的热力增厚和消融只在冰底面发生,
s
可以采用平板热传导理论描述雪盖和冰盖的热传导过程。
2.1 雪盖的热传导 当假设雪盖是均质平板,即热传导只在垂直方向进行,则雪盖的一维热传导方
程是
C
ρ s pi T? t = (k T? z)? z - I ? z,0 ≤z ≤h s (1)
vis
s
3
为雪的密度,新雪盖的密度在 70~190kg?m 之间;C 为冰的比热,J?(kg·℃);T为雪盖 z处
式中:ρ s
pi
的温度,℃;t为时间,s;k为雪的导热系数,新雪的导热系数在 0.060~0.200W?(m·℃)之间;z为
s
2
离开雪盖表面的距离,m;I 为雪盖 z处的太阳辐射可见光的单位体积内热,W?m ;h为雪盖的厚
vis
s
度,m。
当忽略 T? t的影响,假设雪盖中的热力条件是准稳态的,则雪盖的一维热传导方程可简化为
(k T? z)? z = I ? z,0 ≤z ≤h s (2)
s
vis
Briegleb等 [12] 在模拟北极气候系统模式 CCSM3中,认为大气传导给雪盖表面的净热通量,除太阳
辐射 70%可见光区热通量外,在雪盖表面很薄一层就完全被吸收,则雪盖的边界条件是:
=
z = 0 ,T = T,- k T? z z = 0 φ sa - 0 .7c φ sn (3)
s
s
par
z = h,T = T is (4)
s
2
为大气传导给雪盖表面的净热通量,W?m ;T 为雪面温度,℃;T 为冰面温度,即雪盖和
式中:φ sa s is
的比值,c = 0.443 !0.483,
冰盖交界面的温度,℃;c 为雪面上可见光热通量与太阳辐射净热通量 φ sn par
par
与天气状况有关,晴天取较小值,阴天取较大值 [13] 。当没有雪盖时,φ sa 为大气传导给冰面的净热通
量,T= T。
s is
透射穿过冰盖的太阳辐射可见光热通量可描述为 [10]
(1 - h?(h+ 0 .01)) (5)
vis0 par s s
I = 0 .7c φ sn
2
式中 I 为穿过雪盖的太阳辐射可见光的热通量,W?m 。
vis0
0
— 2 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