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35 - 2023年第54卷第3期
P. 35
水面。当夜间气温下降,冰面温度 T<T 时,残留雪浆就会重新冻结,由于冰中含有大量气泡和雪晶,
s m
雪浆冻结的冰通常呈灰白色,这时冰面比黑冰具有较大的太阳辐射反照率。
参考 Briegleb等 [12] 模拟北极气候系统模式 CCSM3,大气传导给雪盖表面的净热通量,除太阳辐射
70%可见光区热通量外,在雪盖表面很薄一层就完全被吸收以融冰,即雪盖表层热力消融的速率
L) (49)
s par
dh?dt =- ( φ sa - 0 .7c φ sn )?( ρ s i
,特别是雪厚较小时,一旦气温由负转正,雪盖
由于雪盖的密度比冰盖的密度小得多,即 ρ s ρ i
在很短时间内就会融化 [13] 。
在自然条件下,不仅冰盖表面凹凸不平且分布无规律,而且冰盖上裂缝大小及其分布也随机,所
以理论计算分析水覆冰现象存在很大困难。雪盖的热力消融过程比较复杂,由于雪盖是由冰粒组成,
冰粒之间充满空气,雪面融水容易渗漏到冰面,导致冰面同时发生热力消融。为使问题简单化,在下
面分析冰盖热力消融的过程中,假设:( 1)当 T= 0℃时,雪盖在很短时间内融化,即忽略雪盖融化过
s
程对冰盖消融过程的影响;(2)水覆冰现象不影响冰盖表面的消融过程。
当式(37)计算的 T>0℃时,则雪盖和冰盖开始发生热力消融,这时令 T≡T = 0℃。与冰盖热
s s m
力增厚一般发生在冰底面不同,冰盖的热力消融可在冰盖表面、冰盖内部和冰底面同时发生。
参考 Briegleb等 [13] CCSM3,大气传导给冰盖表面的净热通量,除太阳辐射 70%可见光区热通量
外,在冰盖表面很薄一层就完全被吸收以融冰,即冰盖表层热力消融的速率可描述为
L) (50)
dh ?dt =- ( φ sa - 0 .7c φ sn )?( ρ i i
iu par
式中 dh ?dt为冰盖表层热力消融的速率,m?s。
iu
- ),即冰盖内部的
由于太阳辐射可见光的透射和散射,在冰盖内部损失的热通量为(0.7c φ sn φ st
par
等效热力消融速率
L) (51)
ie
dh?dt = ( - 0.7c φ sn φ st
+ )?( ρ i i
par
式中 dh?dt为冰盖内部的等效热力消融速率,m?s。由于冰盖内部会发生融冰现象,结果将导致冰盖
ie
热力消融的垂向冰温的无规律分布,换句话说,上文给出的冰盖的热传导方程不再适用于冰盖的热力
消融过程。
,所以冰底面热力消融的速率是
水体传递给冰盖的净热通量为 φ wi
(52)
ib
dh ?dt =- φ wi
由式(50)(51)(52)可得冰盖热力消融的等效速率,即
L),T= 0 (53a)
- + )?( ρ i i
dh?dt = ( - φ sa φ wi φ st
i s
式中:dh?dt = d h ?dt + d h?dt + d h ?dt,为冰盖热力消融的等效速率
ie
ib
i
iu
= - h(T - T)>0 (53b)
φ sa φ sa0 sa m a
需要说明的是,式( 53a)与冰底面热力增厚和消融的基本方程式(16)形式完全相同。换句话说,
当把冰盖表面、内部和底部的热力增厚和消融归算到冰底面时,则式(16)就是冰盖热力增厚和消融的
通用数学模型。
2
如果 T - T 较大,这时需要考虑对流热交换中二次项(T - T)的影响,由式(32)得
m a m a
2
= - h(T - T) - h (T - T)>0 (54)
φ sa φ sa0 sa m a sa2 m a
成正比,所以由式(53a)可得结论:冰盖热力消融的速率 dh?dt与
由于 φ sa0 与太阳辐射热通量 φ sn i
?h )?(h?
i
φ sn 成正比。这与冰盖热力增厚存在显著差别,从式(42)可知冰盖热力增厚速率 dh?dt与( φ sn sa s
k + h?k + 1? h )成正比。在冰盖较厚时,h?k+ h?k + 1? h →1,而 h 1,所以相同太阳辐射热通量对
s
i
sa
s
s
sa
i
i
i
sa
冰盖热力消融的影响比对冰盖热力增厚的影响大得多。
对式( 53a)积分得
- + L) (55)
h= h + Δ t( - φ sa φ wi0 φ st0 )?( ρ i i
i0
i
对于远离冰盖前缘的河渠段
+ h T
φ wi0 ≈φ st0 wbe be
这时,式(55)可改写为
— 2 8 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