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41 - 2023年第54卷第7期
P. 41

轮叶片吸力面叶道中间捕捉到涡结构,并且延伸至下一个叶片的压力面,此外在压力面靠近上冠处也
              出现了局部涡漩结构;在 t时刻,转轮吸力面叶道中间的涡漩结构尺度增大,压力面靠近进水边的涡
                                      3
              漩结构也较为明显,且强度较吸力面处出现的涡漩结构大,整个流道内基本被涡漩堵塞;t时刻流道
                                                                                                  4
              内仍然充斥着涡漩,涡漩结构堵塞着各个流道,引起水力损失增加,流入尾水管内的水流能量降低。
              对比图 6和图 7发现,转轮出口处出现堵塞现象,这是由于来流方向与叶片头部之间形成了较大的冲
              角,使得流道内出现了不同尺度的涡漩,导致水流无法正常通过流道。进一步分析得到 4个时刻水轮
                                                                            3
                                                                                         3
                                                    3
                                                                3
              机转轮内涡漩结构体积分别为 0.000027m 、0.00017m 、0.00037m 和 0.00051m ,发现随着转速的
              不断升高,流动分离现象逐渐加剧,诱发的涡漩结构体积逐渐增大。











                                             图 7 不同时刻转轮内部涡漩结构( Ω = 0.52)
              4.4 压力脉动分析 压力脉动是反映机组稳定运行性的重要参数,且其剧烈程度与转轮内的不稳定结
              构紧密相关,为明确飞逸过程中各过流部件内压力信号的变化,对无叶区、转轮及尾水管内监测点压
              力数据进行短时傅里叶变换(STFT),如图 8所示。采用对数处理的 STFT不仅可在一张图上同时显示
              时间、频率和幅值这三者之间的对应关系,而且能够更加清晰地显示不同时刻的压力幅值差异。由于
              对压力幅值的绝对值与基准值的比值作对数处理,且压力幅值小于基准值,因而幅值均为负值。
                  由图 8(a)可知,远离转轮进口的监测点 VL01在转速上升阶段的过渡过程中,13.0f(f为转频)
                                                                                               n  n
              处的幅值较高,为转轮叶片通过频率,其谐波频率的幅值比 13.0f(叶频)处的幅值低,但也具有一定
                                                                          n
              的脉动强度;在 t>0.4s且频率范围为 0~0.5倍叶频内,无叶区捕捉到具有宽频特征的高振幅压力脉
              动,而在 VL02测点处,高幅值的叶频及其谐波频率更加明显,与此类似的是,在 t>0.6s且频率范围
              为 0~2倍叶频内,也出现了高幅值的低频脉动,该处宽频特征更加明显,这是由于 VL02监测点更靠
              近转轮,其所受的动静干涉作用更强,因此压力波动更加剧烈。综上可知,转轮叶片通过频率是无叶
              区内压力测点最显著的频率特征,同时捕捉到频率范围为 0~0.5倍叶频的低频高幅值压力脉动。
                  分析转轮叶片上监测点的 STFT结果可知,在整个过渡过程中,均出现了低频高幅值的压力脉动。
              靠近转轮进口的 PS11、SS11两点处导叶通过频率 24.0f下幅值较高,同时也发现了频率范围为 0~0.5
                                                                n
              倍叶频的高振幅脉动信号,而靠近转轮出口的 PS12、SS12两点的压力脉动现象规律基本相同,捕捉
              到的特征频率除了动静干涉频率外,还捕捉到频率范围为 0~15.0f的高幅值压力脉动,其脉动强度明
                                                                          n
              显高于吸力面,表明飞逸过程中水轮机内部的压力场在低频时具有较高的能量。对比可知,沿着流动
              方向,压力脉动的幅值逐渐增加,靠近出口处测点的低频脉动强度高于进口处,表明该低频脉动压力
              场具有的能量随水流的流动而逐渐耗散。
                  尾水管在初始阶段内显著的脉动频率为 13.0f,表明初始阶段转轮的旋转影响着尾水管锥管段,
                                                            n
              而在 t>0.4s且频率小于叶频范围内,与无叶区、转轮内的压力脉动情况类似,也同样捕捉到频率范
              围为 0~0.5倍叶频的低频高幅值压力脉动,但幅值较转轮内小。
                  对比图 8(a)—(c)可知,除动静干涉作用引起的高幅值压力脉动外,飞逸过程中的另一个显著特
              征就是激发了具有宽频特征的低频高幅值压力脉动,其频率范围在 0.5倍叶频以下,该压力信号可能
              与转轮内的涡漩结构有关。此外,该低频脉动压力场的能量在转轮内最高,在无叶区和尾水管内较
              低,表明其压力场的能量在向上下游传播的过程中发生耗散。
              4.5 基于能量平衡方程的损失分析 水轮机飞逸过渡过程中,过流部件最终耗散水轮机水头所对应的
              所有能量、承受较大的压力负荷直至转轮扭矩为零。该过程中的能量耗散,是维持水轮机内部的流动

                                                                                                —  7 9 9 —
   36   37   38   39   40   41   42   43   44   45   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