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27 - 2023年第54卷第8期
P. 27

本文在文献[6]基础上,基于 “林带越宽、植物越密、水深越浅,植物消浪作用越强” 的一般试
              验规律   [21] ,结合 99组物模试验结果,分析提出了新的植物消浪系数计算方法,通过 153组试验数据
              开展了验证,并与规范方法结果进行了对比,揭示了影响植物消浪机理的关键无量纲参数,可根据地
              区消浪要求,结合植物直径、高度和水深、波要素条件,设计合理的植物种植宽度、密度,实现滩涂
              资源的有效利用。此外,得到的植物拖曳力系数计算方法可为相关数模研究提供基础。


              2 理论基础


              2.1 计算植物消浪系数的规范方法 常以波高的变化表征波浪能量的变化,以植物消浪系数量化滩地
              植物对波浪的消减作用。《海堤工程设计规范》 (GB?T51015—2014)基于文献[6]提出防浪林消浪系
              数( β )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70 - 0 .03? θ ″
                                     β = [ 10 [ 30 + 0.03? θ ″  + 10 [ 0.0026 - 0.23 0 .01 - θ ″ )] λ ? θ ″L ] × 001  (1)
                                            0.2 - 0.16 1 - θ ′ )] λ ? θ ′L
                                                (
                                                                    (
                                                               2
                                                            2
                                                     θ ′ = π (d - d) 珚 N?4                              (2)
                                                            v
                                                              2
                                                        θ ″ = π d 珚 N?4                                 (3)
                  则林带消浪后的波高( H )为:
                                        out
                                                      H = (1 - β )H                                     (4)
                                                        out       0
              式中:λ为波长,m;L为林带宽度,m;H 为入射波高,m;θ ′为林木枝叶遮蔽系数;θ ″为林木主干
                                                     0
              遮蔽系数;d为林木主干的平均直径,m;d 为林木整体(包括主干和枝叶在内)的平均直径,m; 珚 N
                                                       v
                                              2
              为林木成正方形排列的密度,株?m ;即 2 珚 N为林木成品字形交错排列时的密度。其中,式(1)的适用
              范围为 0 ≤θ ′ ≤1.00,0.0006 ≤θ ″ ≤0.0091。
              2.2 两种波 高 消 减 模 型   波 高 在 种 树 带 中 的 衰 减 规 律 主 要 可 由 两 种 波 高 消 减 模 型 描 述。一 种 是
              Dean [22] 提出的林带沿程波高(H(X))符合互反函数的消减模型:
                                   K = H(X)?H = 1 ?(1 + α ′X) =1 ?(1 + α x) (0 ≤x = X?L ≤1)             (5)
                                     v        0
                                                                                      - 1
              式中:K 为无量纲缩尺相对波高,β ( = 1 - K)即为消浪系数;α ′为阻尼因数,m ;α ( = α ′L)为缩尺阻
                      v
                                                      v
              尼因数;X为与林带前端的距离,m;x为与林带前端的缩尺距离。
                                                                                                         2
                                                                                              3
                  另一种是 Kobayashi等     [23] 根据深度淹没的人工巨藻(artificialkelp)试验并假设H(X) ≈H H(X),
                                                                                                   0
              得到通过林带的沿程波高呈指数消减:
                                                            (
                                                                        (
                                            K = H(X)?H = exp- k′X ) = exp- kx )                         (6)
                                             v         0
                                        - 1
              式中:k′为指数阻尼因数,m ;k( = k′L)为缩尺指数阻尼因数,根据已有试验数据其取值范围为[0,1)。
              Zhang等  [24] 结合两种模型,得到缩尺阻尼因数与缩尺指数阻尼因数的关系式:
                                                       α = 2k?(2 - k)                                   (7)
                                                                                                [20]
                  当植物深淹没消浪效果有限时               [23] ,k值接近于 0,α值大于但接近于 k值,此时 α≈k 。
              2.3 传统拖曳力系数求解方法 Dean              [22] 、Dalrymple等  [25] 、Kobayashi等  [23] 提出了阻尼因数或指数阻
              尼因数与拖曳力系数( C )的关系式:
                                    D
                                                     α ′ = C dNH ?6 π h                                 (8)
                                                               0
                                                          D
                                                              3
                                           4              sinh(kl) + 3sinh(kl)
                                                                w s
                                                                            w s
                                      α ′ =  C NdkH                                                     (9)
                                          9 π  D  v w  0 sinh(kh)·(sinh(2kh) + 2kh)
                                                            w            w      w
                                          1               sinh(3kl) + 9sinh (kl)
                                                                            w s
                                                                 w s
                                      k′ ≈  C NdkH   0                                                 (10)
                                                 v w
                                              D
                                                                 (
                                          9 π         sinh(kh)· sinh(2kh) + 2 kh )
                                                            w            w      w
                                                                                                   - 1
                                                                  2
              式中:d为植物直径,m;N为单位面积植物数量,株?m ;h为滩地水深,m;k 为波数,m ;l为
                                                                                        w               s
              植物在水中的高度,m,若植物为非淹没工况其值等于滩地水深 h;d 为植物平均直径,m,即波浪传
                                                                             v
              播方向上单位高度的面积。
                                                                                                —  9 1 1 —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