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85 - 2023年第54卷第8期
P. 85

产过程会导致碳排放。因此,以灌溉取水中耗电产生的碳排放,即这一部分作物碳足迹(此处用 F表
                                                                                                        2
              示第二个目标函数,单位为 t),来表征灌区生态效益:
                                                     4
                                                  2 ∑
                                                F =    (960×AEC ×A)                                     (2)
                                                                      i
                                                                  i
                                                     i =1
                                                        15        15
                                                                 (
                                                              ij ) ∑ )
                                                 AEC=  (  EEC ?     A ij                                (3)
                                                     i ∑
                                                        j =1      j =1
                                                                      2
              式中:960为排放因子          [20] ;AEC为单位面积用电量,kWh?hm ;下标 j为年份编号,j = 1 ,2,3,…,
                                           i
              15分别对应 2005—2019年;EEC为 i作物在 j年份的用电量,kWh。
                                             ij
              2.2.2 约束条件
                  (1)蓝水资源压力约束。作物蓝水足迹不得超过农田灌溉用水量,即
                                                4
                                              ∑   (    blue,i ×A) ≤ maxAWR                              (4)
                                                   AWF
                                                              i
                                               i =1
                                                         15           15
                                                                    (
                                                       (
                                                     =
                                             AWF blue,i ∑  CWF blue,ij ) ∑ )                            (5)
                                                                    ?
                                                                        A
                                                                         ij
                                                        j =1          j =1
                                             CWF     = A× max(0,ET - P )                                (6)
                                                 blue,ij  ij         c,ij  e,ij
                                                                        3
              式中:AWR为灌溉用水量,maxAWR为 AWR的多年最大值,m ;AWF                               为 i作物的单位面积蓝水足
                                                                               blue,i
                    3
                        2
                                                                   3
              迹,m ?hm ;CWF        为 i作物在 j年份的蓝水足迹量,m ;P 和 ET 分别为 i作物与 j年份的有效
                               blue,ij                                 e,ij   c,ij
              降雨量和作物蒸发量,mm。
                  ( 2)电能资源压力约束。各作物灌溉消耗的用电量之和不得超过最大用电量,即
                                                  4
                                                ∑  ( AEC ×A) ≤ maxEEC                                   (7)
                                                        i
                                                             i
                                                 i =1
              式中:EEC为 灌 溉 用 电 量,maxEEC为 EEC的 多 年 最 大 值, kWh; AEC为 作 物 单 位 面 积 用 电 量,
                                                                                  i
                     2
              kWh?hm 。
                  ( 3)粮食安全约束。为确保粮食生产安全,各作物产量之和不得低于社会最低需求。
                                                   4
                                                 ∑   ( y ×A) ≥ maxGDV                                   (8)
                                                       i
                                                           i
                                                  i =1
              式中 GDV为粮食需求量,maxGDV为 GDV的多年最大值,kg。
                  (4)播种面积约束。在同一时段内,各种作物播种面积之和不得超过耕地面积。
                                                    A+ A+ A≤maxTA                                       (9)
                                                            4
                                                         3
                                                      1
                                                      A+ A≤maxTA                                       (10)
                                                           4
                                                       2
                                                            2
              式中 TA为耕地面积,maxTA为其多年最大值,hm 。
                  (5)非负约束。
                                                          A≥0                                          (11)
                                                           i
              2.2.3 模型求解及评价 采用基于精英策略的快速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 NSGA - Ⅱ求解种植结构多目标
              优化问题。Srinivas等      [21] 于 1994年首次提出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NSGA),Deb等                   [22] 在其基础上,引
              入精英策略及拥挤度计算规则,形成了改进的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非支配排序遗传算法求解步骤包
              括:种群初始化,非支配排序,拥挤距离的计算,选择、交叉与变异,重组并选择等                                         [22] 。
                  基于水- 能源- 粮食关联关系的提水灌溉系统种植结构优化模型评价体系如表 1所示。利用耦合熵
              权法的 Topsis评价方法,结合粮食生产过程对社会、资源、生态和经济多维度系统造成的影响选取评
              价指标,进行 优 化 方 案 综 合 评 价。研 究 中 评 价 三 个 方 案 (现 状 P1, 优 化 方 案 P12、P14)在 2006、
              2009、2012、2015和 2018年的情况,并分析比较优化结果与现状之间的差异。熵权法可用于多指标
              权重的确定,而 Topsis评价方法根据接近和远离最优、最劣解的距离来评价优化结果的优劣                                        [23] 。耦合
              熵权法的 Topsis评价模型计算步骤如下。
                  步骤 1:计算 5个年份三种方案的 8项评价指标,得出待评价指标矩阵为 M= [x ]。
                                                                                           mn
                                                                                                —  9 6 9 —
   80   81   82   83   84   85   86   87   88   89   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