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70 - 2023年第54卷第9期
P. 70
水 利 学 报
2023年 9月 SHUILI XUEBAO 第 54卷 第 9期
文章编号:0559 - 9350(2023)09 - 1080 - 07
常密度与变密度流体双组分溶质运移实验研究
3
1
叶 逾 1,2 ,刘 森 ,蔡芳敏 ,鲁春辉 2,4 ,谢一凡 1,2 ,徐 腾 1,2
(1.河海大学 水利水电学院,江苏 南京 210098;2.河海大学 水灾害防御全国重点实验室,江苏 南京 210098;
3.福建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福建 福州 350000;4.河海大学 长江保护与绿色发展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98)
摘要:为准确预测地下水系统中污染物的运移路径及浓度分布,需深入理解不同密度条件下多组分溶质的稀释及
运移机理。本文通过室内实验,分别在常密度流体与变密度流体中,系统观测了荧光素钠与氯化钠两种化合物在
不同混合比时的运移现象,量化了出口处的浓度分布、稀释指数及两种溶质的浓度标准差。研究发现:在常密度
流体中,两种化合物的运移相互独立,其浓度分布取决于化合物各自的水动力扩散与弥散;而在变密度流体中,
两种溶质的运移相互影响,其运移轨迹与浓度分布均相同,取决于占比较大化合物的运移结果;变密度对流导致
溶质羽和周围流体的接触面积增大,相较于常密度条件,溶质的稀释程度得到大幅提升。
组分;溶质运移;室内实验
关键词:变密度流体;常密度流体;双
中图分类号:TV138 文献标识码:A doi:10.13243?j.cnki.slxb.20230176
1 研究背景
地下水因人类活动受到严重污染,污染物中通常包含多种组分的化合物,在不同浓度条件下形成
常密度或变密度对流及溶质运移过程 [1 - 3] 。例如,农田中所使用的化肥与农药,通过降雨入渗进入含
水层,导致氮、磷等多种化合物在地下水中运移,形成多组分污染羽 [4 - 5] ;滨海含水层因海水入侵产
生流体密度差,海水中的盐分与地下水中的其它溶质在运移过程中相互影响 [6 - 7] 。因此,正确认识常
密度与变密度流体中的多组分溶质运移过程,是预测含水层中污染物运移及修复地下水的理论基础,
具有重要研究意义。
常密度流体中,不同组分化合物的运移依赖于其自身的横向弥散系数 [8 - 10] 。传统的横向弥散系数
- 1
2
2
[11]
- 1
参数化方程为 D = D ε + α v ,式中:D为横向弥散系数,m·s ;D 为水动力扩散系数,m·s ;ε
aq
t
aq
t
- 1
为有效孔隙度;α为弥散度,m;v为渗流速度,m·s 。近年来,通过实验研究提出的新型横向弥散
2
2
参数化方程为 D = D ε + D [Pe?(Pe + 2 + 4 δ)] β [12 - 13] ,式中:Pe为 Péclet数;δ 为孔隙通道长度和水力
t aq aq
半径的比值;β 为量化溶质不完全混合的经验参数。传统参数化方程表明,在地下水流速较小,弥散
主导溶质运移的情况下,横向弥散取决于化合物各自的水动力扩散系数;而新型参数化方程则进一步
证明了,在任何地下水流速条件下,横向弥散与化合物的水动力扩散系数息息相关。变密度流体中,
溶质因重力作用变得不稳定,在密度梯度的驱动下向下入渗 [14 - 16] 。有关变密度对流与溶质运移的研
究,国内外学者通常聚焦于流体密度差、多孔介质非均质性、含水率、地下水流速、指流形成过程等
因子的影响 [17 - 19] ,对于扩散与弥散因子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 [20 - 21] 。
本文考虑化合物横向弥散效应,采用室内实验观测手段,研究变密度流体中不同化合物的运移过
收稿日期:2023 - 03 - 30;网络首发日期:2023 - 09 - 26
网络首发地址:https:??kns.cnki.net?kcms?detail?11.1882.TV.20230925.1014.001.html
基金项目: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1YFC3200500);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B220202060)
作者简介:叶逾( 1987 - ),副教授,主要从事地下水溶质运移及地下水修复研究。E - mail:yeyu@hhu.edu.cn
通信作者:鲁春辉(1981 - ),教授,主要从事地下水动力及溶质运移研究。E - mail:clu@hhu.edu.cn
— 1 0 0 —
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