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01 - 2023年第54卷第10期
P. 101

分析,描述全局和局 部 的 统 计 特 性,建 模 方 便、精 度 较 高。Yan等                      [3] 针 对 理 想 均 质 含 水 层,采 用
              Kriging法建立了非稳定流数值模型的替代模型,验证结果表明建立的替代模型具有较高精度。替代模
              型与 MCMC结合可提高参数优选的计算效率,如张江江                         [13] 采用自适应稀疏格子插值法构造了替代模
              型,并与 MCMC结合优选监测井分布、反演模型参数。
                  另一种参数反演途径是数据同化,通过融合观测数据与模型预测值信息,自动调整模型参数、状态
              和运行轨迹,实现对模型参数的反演估计                   [14] 。常用的数据同化方法包括集合卡尔曼滤波                  [15] (EnKF)、集
              合平滑器     [13] (ES)和多重数据同化集合平滑器            [16] (ES - MDA)等。EnKF使用当前时刻观测值对上一时
              刻的参数和状态进行更新的实时算法,需要多次调用地下水模型,计算过程较为繁琐,且 EnKF对模
              型参数和状态同时更新,可能导致更新后的参数和状态的不一致性。ES作为一种批处理算法,一次
              性使用所有时刻的观测值更新模型参数和状态,且只更新参数以避免参数和状态的不一致性。ES -
              MDA通过多次迭代进行数据同化,可有效地避免了观测数据过拟合,具有调用模型次数少、计算成本
              低的优点。陈冲等         [16] 基于 MODFLOW 构建的黑河流域中游地下水模型,使用 ES - MDA方法反演了模
              型中 13个参数最优取值,对比了 ESM- DA不同超参数对反演结果的影响。周念清等                                   [17] 利用 ES - MDA
              方法融合高密度电阻率法采集的观测数据,实现了对污染源参数和渗透系数场的联合反演。然而 ES -
              MDA也存在不足,如敏感度低的模型参数反演精确度低。
                  目前常用的地下水数值模拟软件一般包括 GMS、VisualMODFLOW 和 FEFLOW 等。这些软件具有
              较为实用的交互界面,可以直接在图形界面构建模型,由于它们无法与优化算法直接耦合,在过去的
              研究中更多倾向于先优化后模拟,即先选出待优化参数的可能取值,再将参数输入地下水模型进行验
              证,还有研究采用松散耦合进行参数反演                    [18] 。这些方法无法利用计算机内存在优化算法和模型之间快
                                                                  [19]
              速共享数据,极大地降低了计算速度和求解效率,FloPy                            是由 MarkBakker等基于 Python编写的第
              三方库,可以和其他优化算法紧密耦合反演地下水数值模型参数。
                  针对地下水数值模型和参数反演各方法的优缺点,本文以复杂三维含水层(潜水、承压水)为案
              例,假设某一含水层渗透系数为异质性空间变化场,在各含水层开采量未知情形下,建立地下水数值
              模型和基于 Kriging方法的替代模型,模拟含水层分层地下水水头变化,建立基于替代模型的 MCMC、
              替代模型和数值模型相结合的两阶段 MCMC以及 ES - MDA反演方法,对比各方法对参数和随机场反
              演精度,为复杂含水层参数反演方法的选择提供借鉴。


              2 研究方法


              2.1 地下水数值模拟及参数反演问题 对于潜水、承压为水多层含水层,地下水流运动的一般表达式为:
                                                
                               [ K (H - z)   H ] [          H ] [  K (H - z)   H ] + w1 = μ  H
                                                                   
                                                                 +
                                               +
                                                   K (H - z)
                               x  x        x  y   y        y  z   z         z        t
                               [     H ] [       H ] [      H ] + w2 = μ   H
                                           
                                                       
                                         +
                                                      +
                                               y
                                  x
                                                            z
                               x KM   x  y KM   y  z KM    z         t
                              H(x,y,z,t)|    t = 0 = H(x,y,z)     (x,y,z) ∈D,t = 0
                                                   0
                                                                                     ,t = 0             (1)
                                             Γ 1  1
                              H(x,y,z,t)| = H(x,y,z,t)    (x,y,z) ∈Γ 1
                                 H
                              K n    →  = Q(x,y,z,t)         (x,y,z) ∈Γ 2          ,t = 0
                                 n  Γ 2
                               H
                                                                                     ,t = 0
                                →  + α H = β               (x,y,z) ∈Γ 3
                               n  Γ 3
              式中:K、K、K分别为潜水或承压含水层渗透系数,m?d;H、z、M 分别为含水层水头、潜水含水
                          y
                      x
                              z
              层底板高和承压含水层厚度,m;w1、w2分别为潜水、承压含水层源汇项(如入渗补给、开采强度),
               - 1
                                         
                                                                              0 (
              d ;μ为给水度,无量纲;μ 为储水系数,无量纲;D为研究区;H x,y,z ) 为研究区初始水位,
                                                                                                   2
                                                                                              —   1 3 7 —
   96   97   98   99   100   101   102   103   104   105   1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