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ge 111 - 2023年第54卷第11期
P. 111
生了凝结的物理现象;通常炎热季节墙根的背阴面很容易长出绿色的苔藓,这是空气中的水汽遇冷凝
结,导致地面潮湿,所以苔藓易在此环境中存活,如图 5(a)所示,此类生活案例还有很多。通常在机
场跑道、高铁无砟轨道、高速公路道面等密闭覆盖层下也有类似积水的工程问题。对于岩土工程中不
[9]
透水的覆盖层下会出现水分的累积,专家将岩土工程中观测到的这种现象称为 “锅盖效应” 。“锅盖
效应” 是指 非 饱 和 土 中 由 于 上 覆 结 构 密 闭,导 致 水 分 不 能 排 出 而 引 起 的 浅 层 土 体 含 水 率 增 加 的
现象 [15] 。
根据已有研究进行综合分析,如图 5(b)(c)所示,可以将光伏板下浅层土壤水分来源类比生活中
的 “锅盖效应”,这是生活中两种 “锅盖效应” 的有效结合。由于光伏板安装和地基处理时机械碾压
导致浅层土体更加密实,孔隙率减小,地表形成一层类似 “锅盖” 的地表覆盖层,其上方光伏板是架
空的,不同的是板下的野草很容易存活,因此,由分析可知光伏板是导致 “锅盖效应” 的间接诱因之
一,其内在增水机理是关键。
图 5 生活中和光伏板下的 “锅盖效应” 类比
区别于传统的机场道面或者道路覆盖面层,如图 5(c)所示,光伏板下的 “锅盖” 是介于完全覆
盖和无覆盖之间的状态。根据塔拉滩光伏电站工程地质勘察报告可知,距离场区最近的地表水为厂区
以东的龙羊峡水库,场区内地下水埋深大于 30m,因此地下水的补给来源主要为河水渠道渗漏补给及
地下水的潜流。光伏板主要布置在塔拉滩,因该地区光照充足,干旱少雨,昼夜温差大,冬季时间较
长,整体上冬季气温日温差高于夏季,显然,温差是驱动深层土壤和外部大气水汽迁移的重要因素。
目前已有研究的 “锅盖效应” 生成水,是外界低温导致土壤深层气态水迁移并在表层冷凝或凝华
补水的产物 [9,16] 。气态水迁移和增水量比较难以定量预测 [17] ,容易被忽略。本研究按照水汽迁移方向
不同,提出了新的双向 “锅盖效应” 现象。此时的水汽迁移不局限于深层土体一个方向,溯源光伏板下
野草生长本质是双向 “锅盖效应” 产生的水在发挥作用。
研究区域地下水位埋藏极深、呈干寒性气候且昼夜温差大,所以预测有两个方向水汽为野草提供
水分,一个方向是深层土体内部的水分,另一个方向是土体外部大气中的水汽。由于该研究区域内覆
盖了大面积光伏板,且地表层硬化明显,对比非光伏区情况, “锅盖效应” 比较明显,通过观测发现
光伏电站场区内野草变得茂盛,因此,根据以上观测和分析,我们便可以总结其中的机理。
3.2 双向 “锅盖效应” 的形成机理 土壤内部水分变化是水- 汽- 热多场耦合的作用,过程比较复杂,
而本研究主要考虑气态水迁移,土体孔隙中的蒸汽量高度依赖于温度。且由于水的饱和蒸汽压力,蒸
发发生在温度高的部分,冷凝发生在温度低的部分 [18 - 19] 。分析温度的变化是揭开双向 “锅盖效应”
的关键,如图 6所示。
由于西北地区冬、春季节昼夜和季节温差大,加上光伏板的遮阳、阻风作用,使得浅层土体温度
3
— 1 7 3 —